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健康行业融媒体传播平台,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传播卫生健康好声音为宗旨,提供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动态、宣贯卫生政策、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及医院管理、临床前沿、医养结合、中医中药、健康公益等方面权威的报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展示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医院管理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管理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 2021-1-8]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6162
1 人事与职业发展问题 人事与职业发展问题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事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大家熟悉,但职业发展问题,国内很多行业对其概念和内涵重视是不够的。中国有一个观念: 知止而后有定,所以对医生、护士 和管理人员来说,清晰的职业发展 路径很重要。在我国走行政路线路 径是很清楚的:科长、处长、局长 ……而且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完善。但是对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人员来说,职业发展路径亟待厘清。 管理人员:关于医院管理的职业化 首先,医院管理人员面临管理职业化的问题,这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不同医院的职业化管理概念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医院管理的职业化,首先要区分是学术型医院,还 是医疗型医院;是平台型医院,还是医院所有人员,包括医生、学科建设等都与这家医院绑定在一起。国内和国外大部分的学术型医院的人员,包括医生在内,跟学科建设是一体化的,尤其是在中国。如果医生和学科建设绑定的话,院长必然承担着最核心的任务——学科建 设,因此院长必须懂学科建设。所以,担任这样医院的院长必须是对医学专业有比较深刻理解的专业人士。而像美国,医院是一个平台,医生是签约的,护士是雇佣的,医院主要是一个运营体。像这样的经营平台型医院,院长就是CEO,通常是 MBA毕业的。因此,医院的职业化不一定是院长的职业化。CEO代表的是院长的职业化,但如果是学术绑定的,院长就不一定是职业化的。在这种情况下,院长是领导者,他是代表价值观的,主持公平公道的,副院长和职能管理部门职业化程度相对高一些。但是,我国职业发展体制上有一个问题,好像进了行政的一定升到院长才是必然的途径,这是职业化的误区。因此,医院一定要分清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领导主要是价值观、保持公平公道、选择方向性;而管理是在方向既定的情况下,达到以某个价值观为导向的既定目标和路线。 所以,医院的职业化在不同情境下, 应该进行不同的把握。 医生:单位人/行业人 在国内大部分医院,医生还是单位人。但是,在很多国家,医生是行业人。行业人,医生掌握更大的自主权;单位人,医生自己把握的是有限的。但是,不论是单位人还是行业人,医生都应该为自己的职业职能负责。医生作为单位人的重要表现是所有医生的执照都是拿 到本院院长那里汇总,再到当地卫生局注册。出现责任事故的时候,经常是院长作为法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责任太泛化了就不是责任,责任必须盯到人,这是管理学的基本法则。上述情况是有问题的,应该是医生直接到卫生局注册执照,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 现在多点执业放开,但是如果你的执业注册在 A医院,去B医院多点执业的话,A医院的院长是有担心的:你的时间精力怎么分配?科研、 教学怎样才能搞好?出了医疗责任怎么算?这些法律的界定、职业关系的界定和管理关系的界定不是很清楚。如果是行业人的话,这个人是可以自己决定在 A医院分配多少精力,在B医院分配多少精力,与 C医院如何签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掌控自己,合理分配精力。因此,下一步很重要的问题是考虑医生是单位人还是行业人的问题。 医生:关于医生的职称设置 当下,国务院反复申明,医生不能荒废临床,职称评定不能被论文所累,并界定了一些不靠论文也能晋升的职称。这个方向和基调是对的。但问题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称。如果这个职称本身就是医疗职称的话,当然不用靠论文;如果这个职称本身就是研究职称,你没有做研究,没有创新,不做学术工作,还要拿学术职称吗?大家都知道,医学生毕业以后如果自己开业, 做执业医生,就是住培以后成专培, 专培以后成专科医生。如果留在一般医疗性医院的话,就走医疗这条线,住培结业以后做某专业的主诊医师,专培后做某专科的主诊医师。这样职业发展路径就很清楚了。在中国,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工作有很大的学术成分,是学术支撑体系。而国际上,走医疗体系的话,主诊医师就是最高职称,就算到院士也是主诊医师,然后根据年资、医疗绩效拿工资。另外一条线是学术体系。一般分三个路径:第一种是临床科学家的路径,75%是临床, 25%是研究,教授职称叫做临床医学教授;第二种,不做研究,就是临床加教学,叫教学路径,几乎100%做临床,同时承担教学,几乎不做研究;第三种,终身教授路径。25%做临床,75%做研究,职称叫医学教授,实行终身教授制。这三条路径中,绝大多数人走的是临床科学家的路径,有一小部分人大概 10%左右走教学路径,还有一部分人重点做研究。无论哪条路径都各得其所。因此,医生的职称设置,不是发不发论文的问题,而是要在职称体系上设计的很清楚才行,现在关键是要设计两大类职称:学术系列职称和临床系列职称。 2 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问题 现在国外医学专业毕业后,住培以后不一定要专培。例如在麻省总医院,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读到内科学就不再读了,在麻省总医院管病房工作;专科医生不管病房,主要负责会诊,可以继续读呼吸与危重症、心脏专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可以成为主诊医师。而在中国,住培、专培11年出来,回过头去做住院医生,年轻人的职业路径是混乱的。住培、专培出来以后,只要培训是严格的,培养出来医生是同质化的就做主诊医师,这样职业路径才清晰。然后在住培医生和专培医生基地里面,遴选需要做研究的人,其他都到医院去工作。 这些问题不捋清楚的话,妄谈管理。 护士:教育培训层级与职业发展路径 现在,护士的教育培训层级是有争论的,到底该倾向高学历,还是低学历。就护士来讲,教育层级也应该是不同的,护理领军人才一定是高教育层级的。现在国内外,护士层级基本上以大专为主,美国基本上是本科层级的。我们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设计,但是是有不同层级的;而且层级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医院情况也是不同的。但是,护理人员的量要加大,质要提高,行为要规范,这是重要的。将来,护理人员可能是整个行业里面需求量最大的,需要拓展最广的职业。因此,全社会必须要善待护理界。院长如 果把护士长当作管家婆的话,医院管理思想上是有问题的。护士是一批专业人士,是国家技术干部,要有这样一个清晰态度,在护士的不同层级上做好设计。未来老龄化社会到来,每个需要得到照护的人,护士是站在你面前最密切最亲近最周到的人,对待护士好不好,决定 着未来自己的命运。 3 成本与经营问题 医院不谈成本肯定不行。DRG不算成本行吗?如果只是把过去单价很不合理的成本简单堆砌成DRG的条件行吗?DRG是怎么核算出来的?在国际上,DRG是按某个病种以往单价基础上算均值得出单价大概是多少。但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单价与成本不符,这样在病人那里就会打折扣,医患关系就会紧张。因此,成本是一定要考虑的。现在单价与成本不符,对病人形成很不利的局面。如果药品成本、器械、医疗的照护都与成本不符的话,能形成长久的机制吗?对老百姓有利吗?这是反作用于社会的,站在一线的又是医生,医患关系能有解吗?因此,一定要在成本的基础上谈这些问题。 DRG 实行有三个条件:(1)有一支能分得清病理生理诊断的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医生队伍,换言之就是经过严格住培和专培的医生。(2)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抓取能力。现在各家医院信息打得通吗?信息系统EMR体系建立起来了吗? EMR需要什么条件?标准化的名词,结构化的病例。(3)有一个精细化的经过严格训练的数量充足的DRG 核算员队伍。不能医生报上来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平时不核,偶然核了标准还不一样。各家医院的诊断标准还不一致。不管DRG推行与否,医务界必须要明确的是,一定要把医疗真正的成本通过 DRG反映出来。 所以成本和经营问题绝对是经管问题,卫生界的主动与被动靠的是卫生界的人本身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王辰院士) 王辰院士介绍: 1985年,王辰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起,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主持工作),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主任。 2013年1月—2014年9月,任原卫生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推动国家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工作。 2014年9月—2018年1月,任中日医院院长、党委常委。 2018年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党委常委。5月,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9] 。 2020年7月,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12] 8月,出任中国医疗医药应急保障体系联盟首席专家。 [13] 10月19日,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11]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