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中医中药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中药
长夏养脾正当时[ 2022-7-18]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115770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当前处于农历六月,属于中医所讲的长夏季节。近日阴雨天气又多,空气湿度增大,在延续盛夏高温的同时,又呈现多湿特点,让人更觉潮湿闷热,格外令人不适。湿与热纠缠的长夏,该如何度过?

    长夏宜养脾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肿瘤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张俊萍介绍,中医药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长夏,既长且旺,故云长夏”。长夏即季夏,也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四季与五行五脏皆有对应,长夏对应五脏中的脾。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的运化功能最易受到湿邪的困扰。而长夏却是湿热多雨的季节,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故而长夏以健脾护脾为主,辅以祛湿,方为养生之道。长夏借助与脾气相通的天时,积极调养身体,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养脾须注意饮食

    多清淡、少油腻。夏季天气炎热,暑湿当道,脾胃运化呆滞,胃肠功能减弱,因此,夏季应少吃油腻、味厚重、辛辣食物,以免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与吸收,多选用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宜。食材可选用豆类制品,如四季豆、白扁豆、赤小豆等,还有陈皮、莲子、山药、百合、薏米等。

    适当吃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味泻热、燥湿,长夏季节适当吃点苦味的食物对身体好,有“十苦九补”之说。苦味食物祛暑除烦、解毒、还能够提神醒脑,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是夏季清凉解暑祛湿的佳品。

    适当吃点“酸”。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过多,导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严重者甚至发生中暑。而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又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因此,饮食中不妨加些醋,不仅能使味道更鲜美,而且帮助消化,让脾胃安适一夏。

    张俊萍建议,长夏养脾还可以用山药薏米红豆粥。取山药、薏米、红豆以2∶2∶1的比例熬制成粥。本品能健脾祛湿,适用于大便溏薄、身体困重、舌苔厚腻者。

    起居调养需降温除湿

    长夏时节潮湿闷热,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房中。其实,除了降温,还应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一般建议室内温度在25℃~28℃之间,而湿度以40%~60%为宜。

    运动则建议选择健走、游泳、瑜伽、慢跑、太极、八段锦等方式,以活络器官,调节机能,从而促进湿气排出。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同时要注意在运动后适当喝一些温开水来补充体液,不宜喝碳酸饮料、冷饮等。张俊萍建议,还可以试试健脾益胃操,包括腹部按摩、推脾经及叩胃经,具体如下:

    腹部按摩。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揉腹部各10遍。另用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分钟~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00次~120次。

    推脾经:手扶住膝盖,足自然下垂,另一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大鱼际部,沿脾经循行路线,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之后点按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一共5遍。

    叩胃经:左手扶住膝盖,足自然下垂,手握成空心,沿小腿胫骨外旁开一指肌肉隆起处,用第五掌指关节从上而下敲,从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一直到踝关节处,上2/3可敲稍重一下,下1/3可敲稍轻一些。之后点按足三里、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一共5遍。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