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急性心梗治疗再添循证证据!通心络展现临床获益与药经学双重优势[ 2025-9-18]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3649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治疗成本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尽管现有常规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残余心血管风险及高昂的长期医疗成本仍是严峻挑战。因此,探索兼具临床获益与经济学优势的辅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通心络联合常规治疗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成本-效果与成本-效用,为通心络在AMI治疗中的循证应用及临床价值提供了坚实证据,更填补了中药辅助治疗该疾病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空白1。

AMI负担沉重,临床亟需兼顾疗效与成本的治疗方案

AMI尤其是STEMI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重点难题。2020 年数据显示,我国AMI患者单次住院费用平均达 3.02 万元,占全部缺血性心脏病住院费用的 29.6%1,年医疗负担高达数百亿元,对社会医疗资源配置与患者家庭经济均构成显著压力。

当前临床采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方案,虽能有效降低 AMI 患者急性期死亡率,但长期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仍较高,后续诊疗、康复等成本持续累积。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成为临床决策与卫生政策制定的关键需求。

通心络作为经典中药复方制剂,此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其在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血管事件中的疗效,但 “疗效好” 是否意味着 “成本高”?这一关键的卫生经济学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该研究正是为回答这一问题而设计,首次系统分析了通心络联合常规治疗的 性价比,为临床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通心络临床与经济学双重获益

本研究基于一项覆盖全国124家临床中心、共纳入 3777 例AMI患者的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CTS-AMI)数据展开。研究者分别从短期(30天)、中期(1年)及终身(模型模拟)三个时间维度,对“通心络+常规治疗”组(n=1889)与“安慰剂+常规治疗”组(n=1888)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具体结果如下:

 01  30天短期分析:临床事件显著减少,医疗成本无额外增加

临床事件减少:通心络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39%vs.5.24%,p<0.006),意味着每 100 名患者可减少约 1.85 例严重事件(如心梗复发、卒中等)。

成本相当:两组 30 天总医疗费用接近(通心络组 3.86 万元 vs 安慰剂组 3.92 万元),(p>0.05)。

 02  1年中期分析:临床获益持续,几乎不增加成本

事件持续降低:通心络组 1年MACCEs事件率仍显著低于安慰剂组(5.29%vs.8.32%),长期保护效应显著。

成本可控:虽然通心络组 1 年总费用(4.44 万元)略高于安慰剂组(4.22 万元),但剔除通心络药费后,两组直接医疗成本无显著差异,且事件减少带来的后续治疗费用节省未被完全计入。

 03  终身模拟分析:QALYs增益,成本优势显著

通过 Markov 模型模拟患者终身健康结局(基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77.93 岁):

延长质量生命年:通心络组患者终身可多获得 0.4 个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从 6.30 年提升至 6.70 年。

具有成本效用和经济优势:通心络联合治疗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24万元/QALY,远低于2023年中国人均GDP(8.94万元),符合高度成本有效范畴。意味着每让患者多享受 1 年高质量生活,额外投入的费用远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支付意愿阈值。

多时点、多维度,通心络治疗AMI药物经济学证据严谨全面

作为国内首个针对中药辅助治疗AMI的大型卫生经济学研究,该成果的亮点体现在三方面:

1. 数据扎实:本研究样本量近4000 例,覆盖全国124家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有效规避了选择偏倚与地域局限性,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2. 视角全面:本研究突破传统疗效研究的单一视角,构建从 30 天短期疗效、一年中期疗效到终身健康受益的评估体系,既关注MACCEs事件发生率等“硬指标”,也重视QALYs 等“软指标”,实现了从临床疗效到患者整体获益的全面考量。

3. 方法严谨:采用国际公认的 Markov 模型模拟长期结局,并通过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当支付意愿超过 1.25 万元,通心络成本可接受的概率超 50%,进一步验证结论稳定性。

多靶点作用机制明确,通心络心梗急性期治疗价值凸显

作为该研究的核心药物,通心络价值凸显。通心络是由多种动植物药材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其药理学研究表明,所含的人参皂苷、芍药苷及五类虫类药物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发挥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稳定抑制斑块进展、解除血管痉挛、保护心肌细胞及脑细胞等作用。

本研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进一步明确了通心络的临床定位,作为AMI常规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通心络在不显著增加总体直接医疗支出的前提下,为患者带来明确的短期与长期临床获益。尤其对于接受标准治疗或血运重建但仍存在残余风险的冠心病患者,通心络不仅可改善微循环,还能与西药协同增效,进一步降低事件风险。

既往发表于JAMA的CTS-AMI研究已证实2,在常规西药治疗及血运重建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内的MACCEs事件风险达36%,并减少心血管死亡风险30%。在一年随访中,通心络仍可持续降低MACCE风险36%,心源性死亡风险也进一步下降27%,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了74%,临床价值进一步凸显。

循证获益与药物经济学优势并重,通心络为心梗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通心络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微血管病的创新中成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从药理机制到临床研究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证据。本次基于3777例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及1年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长期模拟亦证实其可带来额外的QALY增益。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药物经济学证据对于临床决策与医保支付政策同样重要。作为国内首个给予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中药辅助治疗AMI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不仅为通心络在AMI治疗中疗效与成本效益提供了双重证据,更推动了中药现代化与循证医学的深度融合,为优化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真实世界研究和预算影响分析的进一步推进,通心络有望在AMI治疗中获得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从而减轻患者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与远期结局,为提升我国心血管健康水平贡献力量。(采集:文静  编辑:卫晓健)


参考文献:

1.Liu G, Liu P, Yu S,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d Cost-Utility Analysis of Tongxinluo Capsul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Evid Based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6, 2025. doi:10.1111/jebm.70060

2.Yang Y, Li X, Chen G, et al; CTS-AMI Investigato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ongxinluo)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TS-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3; 330(16): 1534-1545. doi:10.1001/jama.2023.19524.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