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向世界展现中医药独特魅力[ 2025-9-4]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文静 字号:() () 阅读量:5191

 

天津中医一附院向上合组织峰会嘉宾展示中国针灸发展历程和津医卫药。 受访单位供图

 

2025年8月31日~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天津中医一附院”)凭借其深厚的中医药底蕴、硬核的临床实力、引领性的科研创新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成为本次上合组织峰会参观点位之一,接待来自各国的宾客参观访问体验。

这标志着该院七十余年的积淀与成就登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的窗口之一。

 

擘画中医药“时代画卷”

“当得知今年秋天将在天津举办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时,我们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向世界彰显中医药卓越成就、独特优势与文化魅力,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国际合作,为中医药‘出海’搭建更高水平展示平台的重要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

作为天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天津中医一附院拥有3个院区,编制床位3100张,日均服务患者超1万人次。2024年,该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开启了“第四次腾飞”的序章。

该院作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等数十项国家级重任的承担者。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与使命,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院汇聚了一批老中青拔尖中医药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开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带领针灸学科创新团队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形成了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石氏中风单元”,“醒脑开窍”针刺技术理论体系享誉世界,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张伯礼院士及心血管创新团队几代人数十年坚持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开拓湿痰浊饮类病研究方向,开拓冠心病、心衰、卒中的临床循证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系列中药新药,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们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使其成为代表中国中医药最高水平的名片之一。

此次成为上合组织峰会参观点位,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与时俱进的中医药力量。

 

展现中医药“硬核实力”

走进天津中医一附院,从一楼“中国卫生健康及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展区到四楼中医特色疗法展厅,一条精心设计的参观路线,串联起中医药的历史厚度、技术精度与国际广度。

在一楼展区,多块展板系统呈现中国卫生健康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脉络。针灸长卷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让大家了解中国针灸千年发展历程。

该院针灸科、推拿科、儿科、心血管科、肿瘤科、骨伤科六个科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发挥了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世界针灸看中国,中国针灸看天津。”在四楼的针灸展厅,展现了医院针灸学科7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初建时60张床位扩展至如今1000张开放床位,累计治疗中风病患者超3000万人次。这背后是石学敏院士的学术引领,举办的47期“醒脑开窍”学习班,惠及全球医生和患者。

展厅内,专家现场演示的“凤凰展翅”针刺手法行云流水。近红外脑成像仪实时捕捉到针刺合谷穴时脑区血流的变化,用现代科技印证了“针刺治神”的科学原理。

目前,针灸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据了解,该院针灸学科近年来收治20余个国家和地区患者,超2.5万人次。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的叠揉法,传承至今已百余年。这是津沽小儿推拿的‘推上三关’手法,专为驱散儿童寒邪设计……”推拿展厅的手法演示,揭开了“津沽推拿”的神秘面纱。

作为医院的“金字招牌”,推拿科自1958年建科以来,在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学术带头人王金贵的带领下,已形成“津沽脏腑推拿”“津沽伤科推拿”“津沽小儿推拿”三大技术体系。

其中,“津沽脏腑推拿”不仅是全国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津沽脏腑推拿疗法的适应症广泛,涵盖内科、妇科、儿科及情志病等多种病症。“津沽伤科推拿”的松筋易骨手法,更是颈腰椎病治疗的“利器”。推拿团队针对痉挛性斜颈,创新性地整合了推拿、针灸与方药,形成“多法联用、杂合以治”的综合诊疗方案。

在特色疗法展厅,能够感受到古老智慧与时代的碰撞。该院特色疗法中心规模居全国前列,年服务患者超过20万人次,以中医外治法为核心,通过体表治疗即可起效的治疗方法如罐法、灸法、刮痧、火熨术等120余种中医特色技术,兼具“简、便、廉、验”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近百种疾病。

中医康复展厅展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在优势病种中的康复治疗。该院历经数十年发展,融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在慢病管理与功能恢复方面已建立二十多个优势病种康复方案。

创新引入“筷子夹围棋”“毛笔写汉字”等特色作业治疗手段,独创的“轮椅太极”源于传统太极,兼具中医特色与现代适应性。积极引入中医康复机器人和3D打印支具等科技手段,推动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中医药现代化展厅里陈列着问诊仪、望诊仪……传统的诊疗方法被转化为可测量、可看得见的智能诊疗体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的“海河一号”“海河二号”两大中药人工智能制造和筛选系统平台,建成中药功效组分库,综合中药复杂成分的相关信息,研制中药大脑,不仅有利于说明白、讲清楚中药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可以为快速研发中药新药提供AI技术支撑。

天津中医一附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将目标定位在引领全球中医药发展,成为彰显国家针灸水平和中医药整体实力进步的传承创新高地。

 

书写中医药“远征诗篇”

“中医药走向世界,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融进去’,融入全球健康治理,融入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及更多国家的民生需求中。”王金贵表示,该院目前已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医疗及学术合作,并建设海外中心。每年接待海外患者、进修生数千人。作为中医药规范发展的“先行者”,该院始终致力于将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先驱,让世界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医药。

2021年12月,由石学敏院士牵头制定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标准《国际中医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SCM69-2021)正式发布,为针刺治疗中风病提供了“中医方案”。推拿学科以世界中联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身份,受邀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拿实践技术规范》的编写单位之一,将“津沽推拿”的百年经验融入全球推拿技术标准体系。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未来五年,医院计划为各成员国培训中医适宜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造福各国人民。天津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张艳军表示,“我们希望让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朋友看到,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解决全球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案。”医院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合作,不仅服务于中国人民,也惠及全球患者,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金秋九月,海河之滨,当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宾朋走进天津中医一附院,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医院的发展成果,更是中医药穿越千年、拥抱世界的生动实践。(采集:骆翠翠、陈翠平、王艳东  整理:文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