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健康档案(EHR),就像每个人的“终身健康账本”——从出生疫苗到老年体检,从感冒就诊到慢性病管理,所有健康信息都能“一档归集”。它不仅是医疗信息化的“硬核成果”,更直接关系到居民群众看病是否方便、健康是否有保障。
围绕青浦区公共服务“八优享”工程,聚焦“病有所医”领域,区卫健委启动了社区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水平等级评审配套建设。一年多来,从系统升级到数据整合,从流程优化到人员培训,一步步夯实“数字健康”基础。目前,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通过市级评审,均达到电子健康档案应用4级水平,标志着青浦基层健康服务正式迈入“数据驱动、精准服务”的新阶段。
这份“健康账本”到底给医疗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打破“数据壁垒”,迈向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模式
过去,最怕忘带既往病历、检查单,医生不了解病史,可能还要再做一次CT、抽血。现在不一样了,市区两级卫生数据平台,打通了各业务系统“数据通道”,整合了从出生到老年,涵盖预防、诊疗、康复等各环节的健康数据,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医生可依托平台,调阅其电子健康档案(包括既往病史、检查报告、用药记录、体检信息等),无需重复提供纸质材料或进行不必要的检验、检查。
二、优化“就医流程”,全面提高基层诊疗质量与效率
对医护人员来说,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更新”能力将医护人员从冗繁的纸质档案中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跟患者沟通病情、做健康指导中。同时,医生在接诊时可通过调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的误诊、漏诊或用药冲突。
三、赋能“公共卫生”,构建智慧精准的公共卫生体系
精准干预更高效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治理,公共卫生单位可分析区域内重点人群的健康指标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控制项目,将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应急响应更快速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借助电子健康档案可快速筛选出重点人群,辅助开展精准防控。同时,通过分析诊疗数据,掌握疫情传播趋势,评估潜在影响范围,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依据。
资源分配更合理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人群健康数据分析,公共卫生单位可明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进而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推动从“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如今,电子健康档案早已取代了过去“手写、归档、翻找”的纸质档案。电子健康档案从“静静躺在抽屉里的记录”,变成了“主动服务健康的动态引擎”,它不仅改变着咱们看疾病、管健康的方式,更在重塑医疗服务模式、重构健康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随着功能不断升级,这份“健康账本”还将带来更多便利,更好守护每一位青浦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采集:骆翠翠、文静 编辑:李一 来源:青浦卫计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