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健康行业融媒体传播平台,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传播卫生健康好声音为宗旨,提供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动态、宣贯卫生政策、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及医院管理、临床前沿、医养结合、中医中药、健康公益等方面权威的报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展示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焦点图片新闻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焦点图片新闻
致敬!战斗在“疫”线的平凡英雄[ 2022-4-2]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69336

曾经宽敞明亮的大厅,被层层玻璃隔成了一个从门口直达电梯口的透明通道;楼道地毯上,铺上了两层厚厚的塑料隔板;每个房间门口都放了一个白色塑料凳,有的正放、有的倒放;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气味,不见一个人影……3月25日深夜,记者被专车送到了上海这家集中隔离酒店。

由于在上海战疫一线多处采访拍摄,记者成了次密接。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在身,被集中隔离虽属偶然,却也不意外。当置身静谧的隔离房间,回顾连日来采访过的每一位平凡英雄,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动。此时此刻,这座城市正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各行各业有无数战斗在“疫”线的平凡英雄,勇毅坚守,决不退缩。

佩戴着党员徽章的59岁检验科主任

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至关重要。这些报告是怎样出台的?在上海市东方医院的支持下,记者联系到该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今年已59岁的她依然奋战在一线。

3月21日夜里,记者前往采访拍摄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雨,马路上空空荡荡。东方医院检验科PCR(基因扩增)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一片忙碌。浦东新区许多社区当天采集的核酸样本,正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来检测。

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和手套,记者走进PCR实验室。只见一筐筐待检测的核酸样本堆放在工作台上,几乎堆成了“小山”;全副武装的检测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相互之间的工作交流话语都是简短而急促。

根据工作流程,他们首先要对待检测的核酸样本编号,逐个进行扫码登记;然后逐个进行取样核酸提取,再将提取好的核酸样本,加入到PCR反应体系中;“加样”完成后,放入PCR仪器中进行扩增,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才能看到检测结果。完成审核后,第一时间上传“健康云”。

单个核酸样本的检测流程尚且如此复杂,何况是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检测如此大的批量,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PCR实验室里的温度很高,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很快湿透了记者的衣衫,嘴里呼出的热气,也很快模糊了护目镜。

就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东方医院检验科最高峰一天检测4万多份、共涉及28万多人的核酸样本。每一份样本检测的每一个步骤,检验人员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而他们自己与病毒的距离,也许只有2毫米——只隔着两层薄薄的乳胶手套。

趁着工作交接的间隙,范列英走出了PCR实验室。脱下防护服和面罩,记者注意到她的胸前佩戴着一枚党员徽章,在白大褂的映衬下显得分外醒目。口罩的勒痕,在她脸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印记。

“自3月12日以来,我们检验科50多名检验人员主动请缨,24小时驻守在医院里。我们分成了检测组和信息组,每个组又有不同的小组,夜以继日地检测核酸样本,同时还要完成本院常规的临床检测任务。”范列英说。“这么大的工作量,全靠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尤其是科室15名共产党员,他们都是科室业务骨干,在这场战疫中个个都是好样的!”

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新一轮核酸筛查,第一批是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包括东方医院检验科在内的PCR实验室,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检测任务。想起范列英胸前佩戴的那枚党徽,让人对这些检测一线的“白衣战士”充满了信心。

初为人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后”

在此轮疫情中,上海闵行区较为严重。1994年出生的谭善博,是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负责流调和密接、次密接及高筛人群的核酸采样工作。

3月24日一早记者前往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小谭准备前往一个封控楼栋执行采样任务。核酸采样在内部管理有一套严密流程。小谭首先填表申领了一个PDA扫码仪,这个仪器全市联网,核酸检测结果可直接上传“健康云”;接着申领了一大包防护物资,他必须进行2级防护并穿上隔离衣。

在被封控小区的指定区域,小谭穿戴好自己的防护装备,并在同事协助下,将核酸采样管和医废垃圾袋等采样物资全都绑住了腰间,一个人前往密接和次密接居住的楼栋。

“叔叔、阿姨,大家准备好‘健康云’,我们进行核酸采样了,谢谢配合!”在这栋没有电梯的老居民楼,小谭在一名志愿者的协助下,从一楼爬到六楼逐户敲门,一个扫码一个采样,一个多小时后顺利完成任务。小谭仔细核对后,才小心地脱下防护服。回到单位进行样本交接,再送回PDA核酸采样扫码仪,任务才算执行完毕。

这样的任务,小谭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执行过无数次。为了不被封控在家里,他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回家。一个多月前,小谭刚做了爸爸,他最担心的是家里没见几面的儿子和正在坐月子的妻子。

前几日,小谭突然接到妻子来电,她在电话里大哭着说:“孩子没气了!”。当时,小谭正在一个发现多例阳性的小区采样,只好让一位同事前去帮忙,并让妻子赶紧拨打120。所幸孩子只是呛奶,由于急救及时,并无大碍。那天,小谭忙完手头的活赶到医院,把一家老小接到了单位,晚上接着工作到深夜。

“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统计上报,不能拖到第二天。哪怕是采样到深更半夜,也是如此。”望着窗外的明媚春光,小谭说:“疫情就是战场,我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科室里已经有三位同事病倒了。我是一名‘90后’年轻人,冲锋在前,义不容辞。春已暖花已开,疫情终将过去,希望就在眼前。”

用心服务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曾经是部队医院呼吸科医生的黄鹏宇,2011年到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不仅自己是一名家庭医生,还担任了家庭医生管理科的负责人。

他负责的科室共有43名家庭医生和28个助理。面对疫情,家庭医生们主动摸排封控小区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做好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老人、儿童、孕产妇等随访服务。

记者3月24日下午走进黄鹏宇的办公室,他正忙着用手机联系工作。他的手机上,已经置顶了13个与居委会对接的医疗保障群,还有一个专门为血透病人建立的工作群。“社区居民一点一滴的医疗需求,我们都会及时在医疗保障群里沟通协调。每时每刻信息都很多,连晚上睡觉,我都不敢深度睡眠,生怕漏掉一个信息。”黄鹏宇说。

闵行区平吉一村是黄鹏宇负责的社区,24日那天,小区刚刚解除封控。忙完手头的事,黄鹏宇决定去探望一下社区里的老人。老人们很多已经八九十岁,封控期间他们身体好不好、药够不够,都是他关心的问题。

他给探访的四位老人听诊把脉、量了血压,仔细问了用药情况,还到一位卧床的手术患者家里给他换了药,随后就接到了紧急核酸采样任务,一直忙到深夜。平吉一村一位90岁的老人说:“正是因为黄医生在这里,我怎么也不舍得搬到别的小区去住,他比我的亲人还亲。”

面对疫情,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社区居民当成了亲人,全体职工成立了应急转运组、线上沟通组、家庭医生组和配药服务组“四大天团”。

“应急转运组”主要针对闭环管理区域内的重点人群,比如孕产妇、血透、危急重症患者等。首先线上问诊,根据实际情况家庭医生再上门查看,同步上报主管部门;如果急需进一步就诊,就拨打120呼叫救护车转运至指定医院就诊。

“线上沟通组”由十多位被隔离在家的医务人员组成,对危急重症患者做好线上初诊,对普通居民做好健康解答。“家庭医生组”主要负责保障居民在闭环管理期间的看病需要,并且提供上门就诊服务。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各保障群,建立了代理配药机制,还建立了“配药服务组”。居民可以先将药品诉求告诉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社区医院专属二维码上预约配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接到药品清单后,就会集中准备药物,志愿者在特定时间和窗口领取后,发放至居民手中。

“对于社区老百姓来说,我们的医疗服务就像穿衣吃饭一样,须臾也不可少。我们一定会用心守护着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健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宦红梅说。

连轴转让垃圾“日产日清”的环卫工人

第一次走进这家隔离酒店,不明白每个房间门口的白色塑料凳,为什么有的正放、有的倒放。后来才知道,正放的凳子代表房间里有人,倒放的凳子代表没人。一日三餐,酒店里身穿隔离服的工作人员,都会按时把饭菜放在凳子上。隔离人员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打包放在门口,经过表面消杀后,由环卫公司的专业队伍收运,按照医废垃圾标准,进行处置。

每次扔垃圾,都想起那些正在连轴转让垃圾“日产日清”的环卫工人。3月23日,记者曾对上海吴泾环卫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环卫师傅们,就如何处置封控小区的隔离垃圾进行了采访拍摄。

受疫情影响,目前上海的垃圾分为三类收运模式:第一类为正常居住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平时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分类处置;第二类为封控隔离小区(楼栋)产生的生活垃圾,按隔离垃圾处置,各街镇环卫公司成立专门清运队伍,按“定人、定点、定车、定时、定线”原则,直接送到垃圾焚烧场处置;第三类为集中隔离酒店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废处置,由区专业队伍收运至区中转站,然后由市专业队伍收运处置。医护人员到封控隔离小区上门进行核酸检测和医疗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也按医废处置。

那天,记者跟踪拍摄了吴泾环卫公司垃圾清运组长李金彪和清运工人杨卫国。他们穿着隔离服、开着专门的垃圾清运车进入封控小区,确认已对车辆本身和“隔离专用桶黑袋”的隔离垃圾表面消毒后,才开始进行清运,清运完毕后对车辆进行再消毒。隔离垃圾都要送往垃圾焚烧场统一处置,一辆辆垃圾车排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

由于公司被封控人员多,开车的52岁杨卫国每天轮班连轴转,已连续四周没有休息,然而他没有一句怨言。此轮疫情中,他是在凌晨接到紧急任务,二话不说就从被窝里爬出来驰援,此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如今家里的小区被封控,家里老人全靠妻子一人照料。

作为垃圾清运的协调人,李金彪每天都非常忙碌,白天安排清运任务,晚上联系备勤人员,沟通垃圾清运的应急方案。根据市里排定的进入垃圾焚烧场时间,结合街镇封控隔离小区数量和隔离垃圾量,进行统筹安排。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相继开展,医废垃圾驳运出现大面积空缺。根据上级委托授权和统筹安排,吴泾环卫公司还承担了吴泾镇医废驳运工作。业务科科长张卫东主动请缨,联合班组长组成医废驳运专班,人员车辆单独管理,做好点对点对接,并严格落实专班人员防护和车辆消毒工作。核酸检测点什么时候结束,专班什么时候开始工作,通宵达旦、连续作战。

各类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是所有环卫人的信念,即使被封控,这面旗帜也坚决不能倒,吴泾环卫公司的工人们用行动扛起了大旗。在上海的各行各业,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平凡英雄,坚守在岗位。

这座城市,众志成城!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