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会隆重召开。该《指南》充分吸收国内外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相关指南/共识重点内容及近年来有关房颤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经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编撰形成,对进一步提升房颤科学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房颤管理中的价值日渐凸显。基于基础机制、循证医学积累的充分证据,该版《指南》对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中的应用也给出了明确推荐。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正式发布
房颤管理迈向新时代,参松养心维持窦律获最新指南推荐
我国心律失常患者众多,其中房颤作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患者数量约2000万,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高风险病种。房颤若未及时治疗,易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同时,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术后的应用也面临显著局限,药物副作用较明显(如存在致心律失常风险)。对于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此背景下,《指南》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解读指南要点指出,本次《指南》的另一特色是基于前期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结果,对以参松养心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进行了明确推荐,这对于房颤的窦律维持和手术以后的预后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指南》对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中的临床应用的具体表述如下:
房颤患者药物控制心室率推荐建议:对于阵发性房颤,可单独使用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律,也可与传统AAD(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Ⅱa,B)。
“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章节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会降低有效性,当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减少房颤复发时,使用其他类别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效。不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联用一些中药制剂(如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增加有效性。该章节推荐中药制剂:参松养心胶囊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维持,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发生频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首次发生房颤/房扑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理论创新,循证证据,参松养心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参松养心胶囊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中药,曾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具有“整合调节、快慢兼治”的作用优势。基础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包括降低室早负荷,改善心脏微循环,提高传导功能,阻滞多离子通道和调节非离子通道,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以及抑制心肌重塑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快慢兼治多种心律失常。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疗效对标西药,维持窦律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二是全病程适用,在治疗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以及持续性房颤症状改善方面均可发挥优势。
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是目前该领域唯一兼具“治疗快速性房颤+提高缓慢性心率”的中药,解决传统抗心律失常药“治快致慢”的临床难题。基于充分的循证证据,参松养心胶囊已被列入《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等12部权威指南/共识推荐,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并出口到多个国家。
上市二十余年来,参松养心胶囊始终聚焦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需求,凭借稳定的疗效与安全性,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代表性中成药。新版《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参松养心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场景:维持窦律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同时,还可用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长期管理,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推荐标准剂量为每次4粒,每日3次,持续用药1年。
随着未来参松养心胶囊在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术后房颤等领域持续深化研究,其有望覆盖不同类型房颤的完整证据链,进一步拓展其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临床价值。随着指南的升级,中医药正式跻身房颤标准化治疗的主流阵营,并以此为基础,有望向全球心律失常领域输送一条融合中西、独具中国特色的“整合调节”新路径。(采集:文静、燕非 编辑:卫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