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过敏专家聚泉城,共启过敏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新篇章[ 2025-7-23]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李一 字号:() () 阅读量:3644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公益支持的我国首个过敏性疾病规范化诊疗全国巡讲“领航护敏健康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首站(山东站)于7月20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此次活动,山东各地皮肤、耳鼻喉、呼吸、儿科、变态反应科的60余名医护工作者汇聚一堂,通过专业授课、病例解析、多学科研讨,探索过敏性疾病规范化诊疗新路径。

 

山东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委、淄博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赵国伟教授主持上半场活动。他表示,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规范化诊疗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顶尖专家与基层医护人员的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共同促进过敏领域临床诊疗水平提升。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孙劲旅教授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出席并致辞,孙劲旅教授强调,过敏医学学科建设是过敏领域发展根基,各省市头部单位应发挥牵头作用,协同各级医疗,共同推动过敏反应学科发展,推动过敏性疾病规范化诊疗落地。

泰安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泰安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友灿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出席并致辞,张友灿教授结合山东医疗实际,呼吁加强多学科协作,让优质诊疗资源更多惠及基层患者。

在学术分享环节,孙劲旅教授分享了《过敏专科建设和发展前景》专题讲座,系统构建了从学科定位、诊疗流程、人才梯队建设到科研能力培养的过敏学科标准化发展体系,指出专科建设是涵盖门诊布局、人员配置、检测设备配置、多学科会诊机制等的系统性工程,该团体标准为各级医院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中华医学会荨麻疹协作组首席科学家、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赵作涛教授以《荨麻疹的认知迭代》为题,梳理了荨麻疹诊疗理念的演进。解读最新指南强调的“达标治疗”理念,明确荨麻疹用药阶梯方案,介绍新型二代抗组胺药、奥马珠单抗等药物应用,以及 remibrutinib(BTK 抑制剂)和乌帕替尼(JAK 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山东省立医院变态反应科曹乃清主任围绕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主题,结合临床经验深入解读《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 版)》,对比分析了新版指南在疾病概念、患病率、致病机制、诊断评估、治疗思路等方面更新的诊疗观念,并提出“系统化治疗方案”,强调中西医结合在调节免疫、缓解症状方面的优势作用。

会议下半场由山东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学组委员、聊城市人民医院王冲教授主持,众学者围绕典型病例及过敏医学领域共建展开了热烈交流讨论。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张婧博士研究生分享了《一例ANCA阴性的EGPA患者引发的思考》,讲述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诊疗过程。

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明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崔东山教授分享了一例儿童“扁桃体肥大伴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咽炎”的典型病例诊疗经验,指出此类疾病与过敏因素关联密切,药物治疗无效时,必要时需及时手术干预,术后应联合过敏原规避与免疫调节以实现长期缓解症状。

讨论环节由聊城市人民医院王冲教授主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邱占军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过敏反应科曹乃清教授、淄博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赵国伟教授共同参与。与会专家围绕“过敏专科建设”与“多学科协作(MDT)”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邱占军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提出:“过敏性疾病防治需兼顾免疫调节与症状控制,中药可与西医形成有效互补。”

针对基层诊疗痛点,专家们达成共识:二级以上医院可优先建立MDT中心整合资源,再逐步推动过敏专科建设。孙劲旅教授补充强调:“搭建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能有效连接顶尖专家与基层医生,这种‘上下联动’是提升区域诊疗水平的重要助力。”

最后,孙劲旅教授、张友灿教授分别做了会议总结。张友灿教授指出,山东基层医院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加快专科建设步伐。孙劲旅教授强调,作为全国首场巡讲,本次活动将推动形成“标准引领、病例实战、多方协作”的交流模式,未来将持续通过这样巡讲与培训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采集:王艳东、骆翠翠、卢秋月  整理:李一  来源:新华网)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