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闹钟响起时的疲惫,加班后对着空荡房间的茫然,社交聚会中强撑的微笑——这些碎片化的情绪波动,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但当“情绪感冒”从偶尔的访客变成常驻房客,我们就需警惕:这或许是抑郁症发出的求救信号。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核心特征的常见心理障碍,还会伴随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紊乱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性格强弱无关,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引发的生理与心理共同作用的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发生。
三个维度,为情绪做一次"体检"
想要区分短暂的情绪波动与抑郁症的早期征兆,我们可以从日常表现中捕捉关键信号。
情绪持续度:普通的失落通常会随着事件解决或环境变化逐渐缓解,而抑郁症带来的低落感往往没有明确诱因,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持续超过两周仍不见好转。
功能影响度:当情绪问题开始干扰正常生活,比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拒绝与亲友见面、甚至连吃饭、洗澡等基础事务都觉得费力时,就需要提高警惕。
自我认知变化:抑郁症患者常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对未来感到绝望,甚至产生“活着没意思”的念头,这些想法并非单纯的“想不开”,而是疾病导致的认知偏差。可使用国际通用的PHQ-9抑郁筛查量表进行自测,总分越高提示抑郁风险越大,但最终诊断仍需由精神科医生结合临床评估确定。
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
在过去的两周里,你生活中以下症状出现的频率有多少?把相应的数字总和加起来。
序号 |
问题 |
没有 |
有几天 |
一半以上时间 |
几乎每天 |
1 |
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 |
0 |
1 |
2 |
3 |
2 |
感到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 |
0 |
1 |
2 |
3 |
3 |
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多 |
0 |
1 |
2 |
3 |
4 |
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 |
0 |
1 |
2 |
3 |
5 |
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
0 |
1 |
2 |
3 |
6 |
觉得自己很糟,或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让自己或家人失望 |
0 |
1 |
2 |
3 |
7 |
对事物专注有困难,例如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
0 |
1 |
2 |
3 |
8 |
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别人已经觉察?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坐立不安、动来动去的情况更胜于平常 |
0 |
1 |
2 |
|
9 |
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 |
0 |
1 |
2 |
3 |
0~4分,无抑郁倾向;5~9分,有轻度抑郁倾向,可以通过家人朋友陪伴、自我缓解等方式解决;大于等于10分就要警惕了,建议您及时就诊。
当自查亮起黄灯,如何学会自我治愈
如果自查后发现得分偏高,或明显感受到情绪对生活的干扰,第一步是放下自我批判——主动关注内心感受,可尝试建立“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心境变化、触发事件和身体反应,帮助我们梳理情绪线索,为后续就医提供清晰的参考。
适度的运动如快走、瑜伽等,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为情绪调节提供生理基础;规律作息可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情绪波动的频率。
在这个过程中,若出现持续的睡眠障碍、躯体化不适(如莫名的头痛、心慌),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比如研究已证实,SSRI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增强言语记忆。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该药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在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的同时,可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大便秘结、口苦咽干等躯体症状,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行动守护心理健康,抑郁的阴霾终将被理解与关爱驱散!(采集:文静、燕非 编辑:金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