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宜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介典型地市深化医改成效[ 2025-4-25]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卫晓建 字号:() () 阅读量:3739

   持续深化医改,才能更好守护人民健康。近年来,湖北省持续在优化机制上用力、在因地制宜上着力、在增进健康福祉上发力,推动三明医改经验落地。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发布会上,湖北省宜昌市深化医改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宜昌召开新闻发布会

紧扣公立医院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紧扣公益性。”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王云甫介绍,在前期实践中,湖北省在“5个实”上下功夫。

  夯实党建领航工程。湖北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了“党建业务”双考核机制,以党建带动公益性改革举措落地。

  落实委省共建试点。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高水平学科群建设计划”,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业绩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

  做实改革示范。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带动,鼓励探索创新。如宜昌市创新设立公益事业聘用编制,重点解决优秀护士、作出贡献的医生的编制问题;十堰市坚持改革联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落实强县行动。坚持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省级筹资1亿多元,每年遴选13个县市,围绕科学治理、精细管理、能力提升、医共体建设等重点,鼓励人才、技术、管理、服务“四下沉”;以县域影像、心电中心建设等为抓手,推广“分散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区域内互认”的检验检查模式。通过强基层、提能力,让90%的患者留在县域。

  压实动态评价。建立市、县、医院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从政府履职、落实医院功能定位、优化经济运行、减轻群众负担等多个维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评价,指导各地对标补短板、强弱项。

立足实际多点发力

  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重在因地制宜。湖北省着重加强分类指导,多点发力,以地市为单元全面推开三明医改有效举措。

  “我们支持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在人事编制、薪酬分配、医院管理、数智赋能等关键领域先行先试,打造标杆示范;支持其他市州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医防协同等重点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各地特色;及时梳理全国、全省典型经验,形成推介清单,鼓励集成创新实践应用。”王云甫介绍。

  2024年,十堰市入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十堰市副市长朱云慧介绍,围绕公立医院改革难点、堵点,十堰市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编制“周转池”,一次性核增公立医院编制315个;利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腾出空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3479项,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4%;动态核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绩效工资总量,薪酬中固定收入占比达45%;制定公立医院债务管理办法,逐步化解债务,不断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让医院轻装上阵。

  宜昌市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卫生健康的财政投入年均增长8.5%。市直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由财政保障,促进医院运行管理符合公益性要求以及政府部署。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7.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正着手构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以及‘进度表、问题表、成效表’的‘三单三表’推进机制;开展改革监测,全省一把尺子评价成效。同时,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不定期开展调度和指导,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统筹推进,不断细化举措、压实责任。”王云甫说。

抢抓数字技术机遇

  数字技术与医疗融合是时下热门话题。宜昌市市长陈红辉介绍,宜昌市从惠民、惠医、惠政3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宜昌市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将数字医疗纳入智慧城市、数字宜昌建设,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我们投入18.4亿元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集成公安、民政、教育、医保等多部门信息,联通市、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实现‘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陈红辉说。

  据介绍,宜昌市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完善并扩容应用场景。该市建设远程心电、影像、会诊、检验、病理“五大中心”,提高市、县、乡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让群众看病更省时、更省钱、更省心;编织智慧急救一张网,让患者上车即入院、抢救更及时;搭建智慧血站,实现从献血到输血全过程溯源,保障群众用血安全;建成15个类别的中医知识库和中医辅助远程诊断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推送重点人群信息到社区,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加精准。

  “如今,数字技术正实实在在改变着三峡库区的健康服务。”宜昌市秭归县县长李芹介绍,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探索数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打通山区医疗发展堵点。

  秭归县统筹投入5000万元建成医疗卫生数据中心,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服务体系,横向对接公安、民政等8个部门数据系统;全县181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统一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诊疗信息“一平台汇聚、全流程追溯”,为全县常住居民建成29.4万份电子健康档案,档案使用率达到80.9%。秭归县建成县域影像、检验、心电等平台,累计开展远程诊疗18.6万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6万人次。“健康秭归”数字平台具有挂号、转诊、缴费等15项功能,日均为患者节省就医时间1.5小时,大大提升了山区群众的就医体验。

  “我们会继续下功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李芹表示。(采集:张迪、卢秋月、骆翠翠  整理:卫晓建  来源:新华网)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