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为医薮,大作推钱塘。”医派众多、名家辈出、文化璀璨,浙江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医疗、人才、文化资源的富矿。
如何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让优质标准的中医药服务能够覆盖基层?如何通过盘活杭州中医药“资源池”,促进市域优质中医药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布局?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打出了新的“王牌”。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提出“双循环”理念,以“小切口”推动“大突破”,针对中医药优质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足、偏远地区百姓看病就医难等问题,将医疗资源“双循环”纳入该市中医药工作任务中,提升区域内中医药的辐射带动力,让中医特色诊疗、专科人才、典型经验等在市域内“活起来”,实现市级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双提升”,全面推动该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的发展理念,激活了杭州市中医药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杭州富饶的中医药资源惠及更多基层民众。”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方健国说。
合作帮扶“双循环”
龙头和县级共成长
在杭州市淳安县中医院的一间诊室里,患者张女士握着浙江省名中医朱彩凤的手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您会到我们家门口出诊。”
“大病不出市,一般病在县域解决”是基层百姓的期盼,也是深化医改的标尺。杭州市西部地区中医药发展相对薄弱,近年来,杭州开始探索城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效整合,让市级中医医院龙头带动,提升全市中医医院水平。
方健国介绍,杭州市中医院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这两家市属中医龙头医院与6家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多样化帮扶模式,在城区建立多形式中医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输出龙头医院高效管理和优势学科资源,全力打造高水平县级中医院,是“双循环”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
过去,医疗资源下沉往往依靠名医专家去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的模式,对于当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如今,“紧密型管理”的模式体现了杭州提升县级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决心。
2024年4月,杭州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来坚走马上任新挂牌的杭州市中医院临平分院院长。“成立分院并且向县级中医院派驻一把手,是为了让龙头中医院更先进的管理模式、体制机制能平移到县级中医院,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真正为县域中医药发展‘造血’。”来坚说。
“双循环首先要通过龙头中医院的扶持,带动县级中医院的发展。龙头中医院对县级中医院一把手直接派驻的模式,是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提升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突破。”方健国说。
就诊服务“双循环”
畅通转诊、成立联盟解决基层看病难
不久前,因为胸口疼痛到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张先生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
根据心电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判断张先生是心肌梗塞,立刻联系杭州市中医院心电图室会诊,杭州市中医院胸痛中心迅速启动急诊通道,顺利手术。术后,张先生又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恢复良好。
从发现问题到做完手术,只花了不到半天时间,这样的速度让张先生叹为观止。这得益于杭州市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双循环”合作协议。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2021年7月,杭州市中医院率先与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城市医联体,随后又与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疗资源“双循环”合作协议,成为首家与多个城区、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与患者双向流动与循环的市属医院。合作过程中,杭州市中医院结合社区需求,加大对基层的帮扶合作力度,重点推进“全—专联合”,通过上级专家下派、下级骨干上引,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
令患者惊喜的是,在“双循环”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也能到杭州市中医院坐诊。杭州市中医院定期邀请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专家来院坐诊,解决了患者的就医困扰。
为了促进精准转诊,杭州市还分类梳理了各级中医药优势专科专病、品牌专家、先进设备、特色检查等,形成杭州市域优质医疗资源清单,并且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双循环”管理平台,加快工作推进。这样,市属中、西医、专科医院内部帮扶和转诊途径就建立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市中医院创新研发中医治未病5G+机器人,该机器人集成面诊仪、脉诊仪、经络仪等中医诊断技术,通过5G技术贯通智能远程健康管理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在线诊疗支持。2023年,杭州市拱墅区红石板社区卫生服务站数字中医馆的远程系统实现与上级医院中医在线会诊,让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高质量服务。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分管负责人李艳娟介绍,全市还成立了26个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让市属医院特色中医专科专病下沉辐射基层,提升全市同质化诊疗能力,发挥高质量发展补位作用。同时,全面实施“双向揭榜”共建医疗特色专科,实现网格内双向转诊,医疗、人才、科研等循环共享,打造了资源开放、优势互补、多层解耦的区域性中医药“双循环”合作平台。
帮扶力量不仅来自市级医院,更有来自县级区域的力量。据了解,杭州市已实现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县域医共体100%覆盖,打通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流通循环途径。周期性开展基层专科专病能力提升建设,选评96个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搭建基层“一中心一特色”“一中心一品牌”的特色框架,让原本分散的基层乡村中医药资源禀赋得以凸显。
名医专家“双循环”
人才双向奔赴焕发新活力
2021年,朱彩凤名中医工作室、章勤名中医工作室、祝光礼工作室、罗华送工作室、潘浩工作室、包烨华工作室六个名医工作室落户杭州市中医院淳安院区。2024年8月,又有五个名医工作室落户该院区。
“在县级中医院开设名中医工作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进一步推动‘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杭州市中医院淳安院区执行院长傅晓青表示。
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在基层“安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来到市级中医院学习,人才双向奔赴,为杭州市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有259个省、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在基层安家。
“基层医疗机构不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人才交流不应该是单向输送,而应该双向流动,基层的中医药人才也可以来到市级中医院交流,带来新的学术碰撞。”杭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俊说。
此外,杭州市还成立了杭州市名中医研究院、杭州市中医药研究院,建立起市级中医药人才资源库,促进区域中医药人才常态化互派交流和跟班学习。连续三年组织中医骨干跟师培养,三年来累计培养“新苗”“青年”“核心”骨干481名,各类基层实用中医药人才近3000人。
全域一体化,共富大杭州。杭州市将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为主线,继续围绕“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发展思路,优化中医医疗资源布局,让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覆盖更多基层、惠及更多百姓。(采集:卢秋月、骆翠翠、王艳东 整理:文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