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解读-万祥军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负责人、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组委、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主任万祥军解读表明: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全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新篇章。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发展大会。万祥军解读说:“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是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贯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施。”他指出:《意见》的发布,背景深远,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居民主要死因,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同时,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职业健康、地方病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此外,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来加以解决。
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历经多次研讨和论证,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到2018年6月卫生健康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再到201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最终于6月25日正式印发,这一过程中,文件的编制始终坚持审慎、科学、严谨的原则,确保了文件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定位、策略、主体和文风四个方面。在定位上,文件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聚焦每个人关心、关注的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做出系统、细致的安排和建议。在策略上,文件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强调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努力使个人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与信息,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主体上,文件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在文风上,文件努力从文件向社会倡议转变,将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能看得懂、记得住、做得到。
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实施和考核方案》三个部分。《意见》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并规定了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则进一步细化了15项专项行动的目标、指标和具体任务及职责分工,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环境健康促进等针对影响健康前期因素的行动,以及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的干预行动。
同时,在各有关专项行动中对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贫困地区居民健康促进提出了相关措施。《实施和考核方案》则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架构和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各项行动的有效实施和考核。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府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有力保障。社会需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个人则需要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健康行动。
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协同推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降低疾病负担;加强健康产业培育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让健康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石。
总之,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理念,共同构建健康、和谐、美好的社会。
《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解读-万祥军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采集:卢秋月 整理:金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