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春天了,但不少地区气温还是很低,北方的寒潮更是一波接一波,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将门窗紧闭,尤其有了娃,生怕孩子吹风着凉。
部分家庭担心从窗户缝儿往屋里灌冷风,还会像这样把窗户封起来👇
其实, 开窗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养生」小习惯。每天只需在出门前或起床后开个窗,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全家都少生病更健康,还能令人心情更愉悦。
经常开窗通风
减少呼吸疾病风险
长时间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我们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家居装饰散发出来的甲醛,烹饪释放的油烟颗粒,还有细菌、病毒等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指出: 通风不足或通风率低,会导致感染率增加或空气传播疾病的暴发。
👇 与通风不良的情况相比,
通风良好的情况下,空气中的病毒颗粒浓度较低
尤其冬春换季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 勤开窗通风,有助于室内外空气流通,可以有效稀释室内「污染物」的浓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感染风险。
还有研究证明,在自然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上学的儿童,哮喘、过敏和呼吸道症状的患病率也较低。
经常开窗通风
让大脑更舒适
晨起时的舒爽,莫过于打开窗户,深呼吸的那一口。
经过一整晚的闭窗睡眠,室内含氧量下降、空气污浊,打开窗户,呼吸一口室外的新鲜空气,整个人瞬间就清醒了。
这是因为开窗的同时, 一方面可以把有害的、被污染的空气排出去,另一方面从室外获得更多的氧气、负离子等有益物质,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让大脑更舒适,能够避免因缺氧引起头晕、头痛,甚至引发其他疾病。还能降低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性 。
经常开窗通风
有助于减少压力和焦虑
一项对 384 名学生开展的研究证明: 教室开窗通风可以在八周内减轻女高中生的压力和焦虑。
开窗通风不仅能显著降低了教室内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还有助于通过降低室温,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热环境,减轻热应激,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并减少压力和焦虑。
通过开窗来调节环境,这种对环境的控制感也可以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度,缓解负面情绪。
2024 年,《情感障碍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还显示, 每周开窗通风 > 5 次的老年人比不开窗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降低 33% 。[6]
没想到吧,☝️一个简单的开窗小动作,竟然对身心有这么多好处,那开窗有什么讲究吗?家里人怕吹风怎么办?
我们整理了三个实用的开窗小技巧,让你轻松实现有效开窗。
做到这 3 点
让开窗通风更有效
每天不少于 2 次,每次不短于 15 分钟
开窗的时间点没有严格的要求,大家可以结合当地室外温度和天气情况, 尽量选择室外温度及空气质量合适的时候开窗通风,如冬天可以选择在中午或下午温度较高的时候。
如果天气寒冷,可只将窗户开个小缝,通风时间增至 30~60 分钟。
如果白天家中没人,出门前是开窗的绝佳时间。 出门前顺手开窗,回家后再关窗,既不会耽误取暖,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最好能对流一下,也可以采用「间接换气法」
开窗通风时,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例如打开家中距离最远的窗户和门,让流动的空气穿过整个房间。
如果家中不能实现对流,可以把电风扇对着打开的窗户吹,人为形成对流,增加通风量。
如果家中有病患、宝宝或者老人,也可以采用「间接换气法」,兼顾通风和保暖,防止冷风直接对着人吹。
即每次只打开一个没人房间的窗户,比如打开卧室窗户,人在客厅待着,让新鲜空气从卧室进入。然后把卧室窗户关上,再打开客厅的窗户,人到卧室待着,依次轮换通风。
没有窗户的房间,可以使用电扇、排风扇,促进空气流动
比如卫生间,可以在打开室内其他窗户的同时,打开卫生间的排气扇,或者用电风扇人为的促使空气流动。
家中有新风或者空气净化器的也可以打开使用。新风系统能帮助室内外空气交换,空气净化器可以降低室内粉尘,分解或者转化某些有机气体(比如甲醛)。
PS. 一般空调都是内循环的,如果没有新风功能,是不能实现通风效果的哦。
🔔 温馨提示:
● 三种情况尽量不开窗:沙尘/雾霾、噪音/风大、粉尘/蚊虫多时
● 两个特殊时刻勤开窗:做饭、打扫卫生时
⚠️ 特别提醒:
● 如果家中窗户无防护栏,开窗通风时, 注意看顾好家里的孩子和宠物,注意安全,防止越窗跌落。
采集:文静、陈翠平
整理:金婵
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