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健康行业融媒体传播平台,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传播卫生健康好声音为宗旨,提供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动态、宣贯卫生政策、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及医院管理、临床前沿、医养结合、中医中药、健康公益等方面权威的报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展示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让健康科普蔚然成风[ 2025-2-11]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卫晓建 字号:() () 阅读量:16688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科普工作在新时代的定位,要求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健康科普如何就此迈向新高度?对于未来健康科普工作有哪些新期待?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致力于健康科普工作的医学专家。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看到修订的科普法后,专家们都为之振奋,备受鼓舞。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王荃主任医师看来,“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句话被写入法律条文之中,足以说明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对健康科普工作者的极大鼓励,能够显著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健康科普的行列,为公众带来更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供给。

  “有人认为科技创新才是阳春白雪,健康科普则没有技术含量。但真正做起来会发现,健康科普并不轻松,它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自身、他人负责的基本素质。”王荃坦言,科研工作是与同行交流,可以互相佐证甚至质疑,但健康科普面向的是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大众,一个错误可能会“传千里”,将会对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她在开展健康科普工作之前会反复查阅文献资料,以确保科普知识的科学准确。

  把科普工作提到与科技创新一样的高度,要深刻认识到科普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新科普法规定,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鼓励在科普中应用新技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发展要用好科普这个转化器和放大器。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谭先杰深有感触。谭先杰坚持协同推进科研和科普工作,一直为健康科普“进阶”而奔走呼吁。他认为,科普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工程,要借助科普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工作才会更具爆发力、原动力、持久性。

  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也总能看到科普作品。比如,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曾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谭先杰的医学科普著作《话说生命之宫》(上下卷)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医务人员要扛起健康科普的大旗

  新科普法的一大变化,是新增了“科普人员”专章。其中要求,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

  健康科普事关人民健康,需要医学大家扛起大旗,引领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阵营,让健康科普蔚然成风。

  谭先杰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在《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一文中写道:“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会把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就会妨碍科技成果的发挥。”

  谭先杰也始终秉持传承老师的这种理念。“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谭先杰认为,这句从医箴言应该添上“永远做科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发布会上,名医大家、院士轮番上阵,用平实的语言解答着百姓关心的健康话题。我国在遴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时,原则上要求入选专家拥有正高级职称。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推动健康科普选出优秀表率,为健康科普把好航向。

  当然,健康科普如果只靠情怀则难以长久持续。新科普法规定,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看到这些利好政策,王荃也希望,国家可以兼顾科普工作者的需求,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也需要更多真金白银的投入。王荃指出,目前在医院等机构,基金项目多是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科普项目缺乏专项经费,希望今后可以增加科普项目的资金投入。

  新科普法在“法律责任”专章对科普从业者“有所不为”明确了红线。谭先杰认为,当前健康科普鱼龙混杂,法律将会对擦边、博眼球等行为予以规范,有利于净化健康科普生态。

  “法律有了,方向有了,真正让科技创新与科普处于同等位置,还需要将规定转化为一项项具体举措,落到实处。”谭先杰说。(采集:陈翠平、王艳东  整理:卫晓建  来源:健康报网)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