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医院要看得见,摸得着
[ 2024-9-16]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大) (小) 阅读量:27885
“医院智慧场景搭建和应用,并非新技术噱头,出发点是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医疗福祉。” 2024年6月28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一”)宣布推出“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为基础,以“AI陪诊师-公济小壹”为工具,为患者提供交互陪伴式就医服务。发布会上,医院还宣布,利用AI大模型辅助,医生生成电子病历的时长,已从此前的10分钟缩减为15秒。智慧化医院建设,上海市一至今已实践了六年。
“眼睛干涩挂哪个科?” 65岁的李女士来到上海市一就诊,她打开手机上支付宝上的“公济小壹”如此提问后,相关语音就诊建议和挂号信息便被推送过来。完成挂号后,李女士继续询问当前候诊信息,语音+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1楼B区眼科检查一区……”李女士点击手机屏幕上大大的“院内导航”几个字之后,手机实景AR导航路线实时呈现……
“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医院建设带来的数字红利,是政府工程,也是医院多年来的办院宗旨和目标。”带领记者实地踏访以上服务流程后,上海市一信息处处长傅春瑜告诉本刊,“公济小壹”这一名称的灵感源于医院前身暨“上海公济医院”,而进行患者诊疗全流程规划指引,则是它的“看家本领”。“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这一小程序,患者,尤其是老年和眼科疾病患者从诊前预约挂号、在线取号,到诊中院内导航、排队叫号、扫码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用药注意等线上服务可“一站式”串联,获得“虚拟陪诊、现实感知”的就医体验。傅春瑜介绍,至今,上海市一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谨慎探索,已有约六年时间。尤其是2021年,上海印发《关于印发〈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后,医院成为上海三家未来医院试点单位之一。这一定位之下,医院力求实现六个转型: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以临床诊疗为重向临床诊疗和临床创新并重转型、以单一实体医院向以5G为引领的互联网医院+实体医院转型、以一般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向公共卫生安全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以传统要素管理为主向以数据要素管理为主转型,以及以公立大医院为主的疾病诊疗模式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诊疗转型。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1.0、2.0和3.0场景建设和落地应用,聚集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成功打造了许多提升患者就医便捷度的服务应用场景,如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医疗付费“一件事”、智能院内导航、电子病历卡服务等,市一医院积极响应落地诸多新场景,正因为有诸多数字化转型新场景,医院希望通过“公济小壹”AI陪诊师落地见效,进一步整合和串联这些便民应用场景,降低数字鸿沟,切实为人民群众带来就医便捷,提高满意度。上海市一信息处副处长范骏翔告诉本刊,除了“数字陪诊师”,市一也在积极探索利用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旨在解决医院的实际刚需问题,真正为医院发展和解决痛点提供助力。他介绍,上海市一的优势专科是眼科,近年来白内障日间手术比例已达到70%,而实现这一效率的背后,医生正承担起越来越繁重且“高度相似”的病历书写工作。如何令年轻医生从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也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目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带来更加实际的获得感。”傅春瑜再次强调,智慧医院不是花架子,《关于印发〈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后,上海市一成为“未来医院建设标准”的主要牵头单位之一,医院管理团队的首要战略考量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打造老年友好示范医院标杆。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技术应用、智慧管理、智慧医疗服务、智慧科研和智慧后勤的全链条智慧医院。基于以上目标确定的具体工作,则在于打造智慧诊室、智慧病房,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智慧随访、电子病历7级和智慧服务3级等系统。“在此过程中,团队恪守的两大原则之一是医疗质量与安全,二是数据安全。”范骏翔也强调,医院是严肃场合,保障大模型数据安全“不出院”是前提,放大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规避风险是关键。范骏翔介绍,在基于AI大语言模型生成电子病历之前,为确保临床安全,大语言模型训练了10万份病历,完成了百亿级参数的模型微调,相关开发人员设计了相应的提示词,训练模型学习如何撰写病史。生成过程中,AI通过关键信息给定、语音输入等多种结构化和语言文本输入方式,不改变医生操作路径,生成手术小结、住院和出院小结。“针对疾病相关阳性特征,AI会自动用黄色字体为医生标注出差异,医生最终确认后,病历才宣告生成。”范骏翔介绍,当下,这一应用正在白内障诊疗和手术关联科室中进行试点,确定安全和成熟后将在更多科室铺开。助力管理团队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风险预判,也是上海市一信息团队近年努力的方向。当下,医院已建成信息指挥中心,来自门诊、病房和后勤等处“指挥舱”的多维度数据,涉及医院运营和能效管理等点位的状态一目了然。“智慧化服务,正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傅春瑜将上海市一的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架构比做“莫比乌斯环”:A面是患者层,B面是医生层,在这个环上,医院各科室、各系统通力协作,共同服务于患者诊前、诊中和诊后全流程。“当然,真正的未来医院尚未实现,我辈仍需努力。”傅春瑜最后表示。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