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健康行业融媒体传播平台,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传播卫生健康好声音为宗旨,提供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动态、宣贯卫生政策、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及医院管理、临床前沿、医养结合、中医中药、健康公益等方面权威的报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展示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检验数据重要还是患者感受重要[ 2024-6-12]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文静 字号:() () 阅读量:10693

   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指出了当前临床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越来越重视检验指标/数字,而忽视患者的实际感受。这一现象在医生和患者中都普遍存在。

  在临床实践中,究竟是检验数据重要,还是患者的症状感受更重要?

  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疾病,检验数据重要;如果从人的角度认识疾病,患者的主观感受重要。要是让我从临床医生的角度二选一的话,我认为后者更重要。

  症状是患者的感受,谁得病谁难受,有症状就一定有原因,可以是病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它们对医生都有意义。每一位医生的临床实践都是从病史开始,也就是患者主诉的症状。不同的症状对应不同的疾病,同一个症状也可以在不同疾病出现,可以说,没有症状就没有疾病的诊断。

  有些疾病的症状非常特异,如阑尾炎常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心肌梗死常有压榨样胸痛;十二指肠溃疡常有饥饿性疼痛、进食后减轻的表现。所以,要想短平快地诊断疾病,就一定在问诊病史上下功夫。

  其次,针对症状进行规范详细的体格检查,通过医生的一双手、听诊器,不出诊室就可以把许多疾病诊断清楚。比如,对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双肺听到哮鸣音就可以考虑支气管哮喘;对一位腹痛、腹胀的患者,查体发现腹部膨隆,肠鸣音消失,就要高度怀疑肠梗阻的诊断。

  大约50%以上的病例应当能够从病史得到初步诊断和诊断线索。有人估计,单纯通过体征得到诊断的病有30%,单纯通过化验检查(包括现代一些很完备的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20%。

  当然,在采集完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后,对一些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必要的实验性和影像学的检查。

  所以,临床诊病要靠病史、查体以及有目的性的实验检查。

  当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检验科和影像科都越做越大,设备越来越高大上。通过检验可检测的指标项目越来越广,数值越来越敏感。影像可以把身体做到360度无死角,也可以发现更微小的病灶。这些确实为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不少帮助,但同时也给临床诊断疾病带来纠结。

  许多临床医生慢慢把从病史和查体带来的一手材料,让给了检验指标/数字。一切诊断,机器说了算,医生缺少了临床思维能力。过于敏感的指标有时与疾病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完全依据指标,进而扩大诊断,就会过度治疗。指标/数字虽是客观的,但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结果就可能误诊误治。

  所以,对于检验指标/数字在临床的运用,永远是临床的症状、体征是第一位的,虽然会有主观因素,但却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化验只是疾病部分的反映,它的着眼点是生物学层面,而真正主导疾病发生发展的是人本身,人这个主体有生物学的一面,也有心理精神的一面,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疾病的千变万化。而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既不特异,也不全面,也许与疾病相关,也许与疾病无关,更不能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作出预判。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如果没有对患者病史和体征全面资料的掌握,没有用病理学、生理学知识解读患者临床蛛丝马迹症状的基本功,没有通过长期积累锻炼出来的敏锐的临床眼光,没有从躯体到心理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思维,再多的化验指标也不足以支持最终的诊断。

  患者是因各种不适来见医生,一是希望医生对不适作出回应,二是解决不适,三是对各种围绕疾病的困惑得到医生的重视和帮助。

  这样一看,如果医生一味地用数据来与患者发生联系,先不说能不能解决疾病的问题,患者一不懂数据,二感受不到医生的人情味,其结果就是觉得被忽视、被冷落,也许还有不被尊重。反之,有的放矢,合理地运用检验数据,医生把更多精力用到临床,贴近患者,察言观色,情感互动,获取临床的一手资料,不仅对疾病的诊断,而且对患者的就医感受,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会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患者在临床中获得好的就医感受的需求永远不会变。临床既然要解决疾病的问题,就不能对患者的感受无动于衷,更何况患者好的感受还会为医患带来更和谐的关系,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检验数据重要还是患者感受重要?在数与人面前,毫无疑问要选择人。(采集:陈翠平、王艳东、卢秋月 整理:文静 来源:人民网  作者: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原主任、主任医师赵斌)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