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 赵海江 摄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基本建成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经过近些年的试点和各地的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县域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吴相君在建议中提出重点围绕“医共体建设的联动机制、内部管理机制、信息化共享机”等方面发力。
首先是加强政策统筹协同,建立健全支持医共体建设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共体机构三方权责,实施各方权责清单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如加大财政对医共体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给予医共体在人事编制和薪酬管理方面更多自主权,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发挥医保在医共体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等。
其次是加强医共体内部资源整合,真正构建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如健全医共体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开展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依靠县级医院专家的技术优势,将先进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带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结合实际制定分级诊疗实施细则,明确各成员单位收治病种目录和上下转诊病种目录,畅通向下转诊渠道等。
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一县域医疗平台。加强基层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共享。(采集:陈翠平、卢秋月、陈红 整理:金婵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