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中医药文化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投票中心
佛手:清雅君子 理气佳品[ 2023-4-19]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12908

    佛手属芸香科植物,为柑橘属树种香椽的变种,因其果顶分裂,或张开状似观音手指,或握拳如如来拳头而得名。佛手又称手桔、五指柑、佛手柑、九爪木等,橘、柚、橙都是它的近亲。

佛手最早载于东汉杨孚《异物志》,称之“枸橼”,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曰“枸橼子”,也以该名出现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元朝时期多以“香橼”之名收载于本草著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释名为“香橼”“佛手柑”,并对其植物形态进行描述:“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厚,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

宋代民间流行用佛手摆果闻香,放于盘内,置于瓶中,静待它由青入黄,从秋天延续至正月,经由一枚佛手的变幻,感知着季节的轮转、岁月的更替。从明代开始,在不少瓷器上能见到佛手的题材,除了清供图瓷器外,最常见的是把佛手与寿桃、石榴一起,构成“三多图”,寿桃寓意长寿,石榴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意谓多子,“三多”就是多福多寿多子。佛手与石榴、莲藕、百合组合,意谓通心达理,合家欢乐。明清时期,岭南佛手正式成为贡品。除了进贡,佛手柑也是皇帝赏赐官员的上品。清代查慎行的《恩赐佛手柑恭纪》一诗中曰:“筠笼珍重贡炎方,罗帕玲珑照玉堂。缥蒂经时犹带绿,芳苞映日已全黄。长随禁荔迎凉到,远胜新橙透甲香。别与传柑增掌故,立秋时节赐山庄。”描述了佛手柑作为贡品受到的追捧。

佛手惹人喜爱,在于它的瑞气、喜气和雅气。瑞气,把佛手作为佛的象征,以求佛的保护和点化,恰如“佛祖之手”,似是拈花一笑的偈语,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喜气,“佛”与“福”同音,“手”与“守”“寿”同音,含吉祥之义。雅气,属清雅臻品,清供一盘佛手在案,有沁人馨香做伴,有家人欢聚一堂,祈福祈寿,守候幸福,和和美美。

佛手果形奇特美观、色泽金黄秀丽、芳香浓郁持久,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也很高。佛手根据出产地不同分为多个品种:产于广东、广西的药用佛手称为“广佛手”;产于福建的称“闽佛手”;产于浙江金华的称“金佛手”;产于四川、云南的称“川佛手”。广佛手盛产于肇庆、高要、云浮、四会等地,与其他品种的佛手比较,广佛手有生长快、果形大、皮色金黄、肉质白嫩、香气浓郁、品质好、产量高的特点,为广东道地药材,深受老百姓青睐。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入肝、脾、胃经。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浮生六记》中说:“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佛手之香清冷脱俗,若有若无但又芳香持久,沁人心脾。佛手之效,关键在一个“香”字。香气是无形或说质地很轻的东西,因此香味总是往上飘,能够带动脾胃之气上行,中医称这一过程为“清阳上奉”。佛手所具有的正是这样一股清香,因此常常闻佛手的香气,对于开胃醒脾也有一定帮助,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佛手露:佛手柑蒸取,气香味淡,能疏膈气。”因其香味,现代将佛手药材的提取物作为调制香水的原料。

佛手经传统炮制与科学的精制加工制成袋泡茶,佛手中的有效成分挥发油、佛手内酯、柠檬内酯、橙皮甙等得到充分释放,具有很好的止咳平喘作用。民间以鲜佛手15克(干品6克),胡桃20克,用水冲泡代茶或用煎水代茶饮,有疏肝止痛、健脾的功效。据高要市民间记载,佛手油还对皮肤烧伤、烫伤有很好的疗效,不留疤痕。

佛手除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外,其食疗价值也由来已久。元代《饮食须知》中写道:“揉蒜罨其蒂上,则香更充溢。浸汁浣葛,胜似酸浆也。”从明代开始,佛手作为蜜饯果脯广为流传,广东潮汕地区最具岭南特色的居家常备凉果——老香黄,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并作为贡品奉献朝廷。老香黄的制作对原材料的要求极高,而广佛手最适合用于制作。广佛手经过盐腌、晒干、蒸熟、浸中药粉液等步骤,历经九蒸九晒制成色黑如漆、口感绵软的老香黄。虽然制后香气没有那么浓郁,但其行气之功尚存,而且以蜜制过后,甘能补脾,对于患有肝郁脾虚证的人有长期调理的作用,颇类似于中药“逍遥丸”,潮汕人常常切成小块直接食用或泡茶,可去积祛风、开胃解郁、化痰生津。老香黄成为潮汕家庭必备的药用凉果。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佛手柑的成分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容易引发流产,孕妇不宜服用佛手柑。(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陆金国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