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徐秋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我救治过的最年轻心梗患者只有20多岁”
“在我31年的临床生涯中,救治过最年轻的心梗患者只有20多岁。”徐秋霞教授回忆,“那是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他在开车时突发晕厥,由急救车送往医院。经过心电图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徐秋霞教授表示,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盐、高脂饮食,工作压力增加,运动减少等种种不良生活方式的累积,使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徐秋霞教授强调,心梗防治,刻不容缓。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患者术后仍可能面临心肌无复流、出血等临床挑战。”徐秋霞教授指出,事实上,近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并未有进一步下降,临床治疗仍存在较大的死亡风险和挑战,亟需新的药物或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现状。
“通心络二十余年系列研究,坚定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决心”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制药工艺的进步,中医药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徐秋霞教授指出,近二十年来,系列研究证实了通心络治疗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坚定了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改善患者预后的决心。
为进一步评价通心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研究共纳入全国124家医院、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指南指导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所有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至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再梗死、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
患者从怀疑到接受,再到中药的“宣传员”
徐秋霞教授所在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临床中心之一,参与了这项研究。
开展中药循证研究的路途充满曲折。徐秋霞教授回忆,初期入组阶段,不少患者由于对临床研究项目不够了解,需要医务人员逐一耐心解释。“当时,一位患者得知是要入组中药临床试验,立刻表现出了排斥。他说:‘这个药还没有数据出来,我才不给你们当试验品!’”徐秋霞教授笑谈,还是这位患者的朋友——一位已经入组的患者帮忙解了围:“我入组以后感觉效果挺好的,你还是听徐主任的,先试试看。”
在朋友的“现身说法”下,患者将信将疑地入了组(揭盲后知晓进入通心络组)。用药后不到一周的时间,他的胸闷、憋气症状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睡眠质量也好了。“患者非常高兴,对参与此研究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转变。”徐秋霞教授说,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束后,患者来医院复诊,他说感觉通心络疗效非常好,随访结束后也一直在吃。
“对于患者而言,道理讲通了,也切身体会到疗效了,依从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有不少入组患者向其他患者推荐通心络胶囊:“我用这个药效果很好,你看我现在活蹦乱跳的,是不是?你也吃吃看!”徐秋霞教授说,从怀疑到欣然接受,再到中药的“宣传员”,事实上,在临床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通心络胶囊毫无疑问将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全国124个临床中心的共同努力,2022年8月12日,这项研究迎来了揭盲时刻。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组,通心络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此外,通心络组30天严重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随访一年时,通心络仍能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肌梗死风险74%。在研究的次要终点上,30天卒中发生率、30天和1年大出血率、1年全因死亡率、24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相似。该研究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通心络胶囊毫无疑问将占有一席之地。”徐秋霞教授表示,“只有循证医学证据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解决心肌无复流这一临床难题,让更多患者获益。”
“相信在我国中、西医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必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对于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徐秋霞教授充满期待。
采 集:燕 非/文 静
编 辑:卫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