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初伏,又称头伏,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又称二伏,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又称终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中医认为是寒痰伏于内,冬天易由风寒所诱发;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随着外界气温升高,人体“气易行、血易泻”,痼疾在此时治疗便会变得容易。
《黄帝内经》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使用温里散寒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程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中医提倡“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对于虚寒性的疾病及那些体质虚寒的病人,三伏天灸会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即使没有阳虚症状的健康人,只要没有明显的实热症状,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伏天灸也不失为强身健体的一种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