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据央视新闻消息,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新闻信息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9日晚,缅甸28日的强烈地震已在全国造成1644人死亡、3408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
当前缅甸灾区救援形势严峻。据中国公羊救援队,目前仰光机场没有应急管理部门,政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灾区几乎没有消杀,救出的幸存者没有医疗支持和后送,遇难者没有相关单位接收。当地蚊子特别多。
3月29日,缅甸曼德勒,人们爬进入受损建筑,寻找幸存者。图/视觉中国
“如果再遇到降雨,就会2至7天内形成蚊虫滋生的环境,造成疾病的流行。”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治工作、在中国中部城市从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邓华(化名)告诉九派新闻,地震后往往会对生态环境和动物栖息地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很容易出现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尤其缅甸人民还面临着基本生存需求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疾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更不容乐观。”
【1】当地登革热流行,如再遇到降雨,就会形成蚊虫滋生的高峰
邓华介绍,地质变动,如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环境和动物栖息地产生巨大影响。
地震发生后,许多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洞穴栖居的昆虫、鼠类等动物,它们被迫离开原本的栖息地,寻找食物和新的生存空间。此时,人类居住区的食物、农作物以及未及时处理的尸体等都可能成为这些动物的觅食目标。“特别是鼠类,它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导致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邓华补充,尤其在缅甸,登革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蚊虫叮咬进行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于目前缅甸气温高,再加上“地震之后受灾地区的居住环境较差,情况会更加严峻。当地如果再遇到降雨,就会形成蚊虫滋生的高峰。只要有一只蚊子携带病毒,或者有人携带病毒,就很容易引发传播和爆发。”邓华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担心灾后遇到降雨,“雨后的48小时到7天内,就很容易形成蚊虫滋生的环境。”
“尤其在当地本身就存在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再加上环境更加恶劣,而人们的防护措施又不足。”邓华担心,在受灾情况下,连吃饭都成问题,人们可能更会忽视防护。“没有防蚊设施,天气又热,不可能穿长袖。而且房屋已经损毁,防蚊窗、防蚊帘等设施会更少。”
邓华称,虽然蚊子的飞行距离通常有限,一般在50米左右。但登革热患者如果在救治过程中被转移,可能会将病毒传播到周边邻近地区。再加上登革热平均潜伏期为3至7天,“患者在潜伏期内可能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邓华提醒,当地人群应警惕登革热的典型症状,例如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等“三痛”症状,以及面部、颈部、胸部发红的“三红”现象,还可能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
【2】灾后卫生防疫需关注:蚊虫传播、肠道疾病以及居住环境卫生
此前有在缅甸的当地华人表示,因为很多商店倒塌,没办法买到食物、药品;也有人称缅甸的蚊子特别多,加上最近又是高温天气,房屋倒塌后,睡在路边感到特别难熬。
邓华表示,缅甸灾区卫生环境恶劣,临时安置点缺乏基本卫生设施,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严峻问题。尤其缅甸人民还面临着基本生存需求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疾病防控方面的工作可能会相对薄弱。
在现有情况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消杀工作,以降低疾病传播风险?邓华表示,地震灾后环境中,需要格外注意三大方面:一是防止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如登革热、疟疾等。二是肠道疾病也需特别关注,由于灾后水源可能被污染,如果无法及时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食物,居民可能会饮用受污染的河水,这将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使情况更加复杂。三是时刻关注居住环境的卫生情况,有没有其他的次生灾害的影响,比如是否存在老鼠等可能传播疾病的动物。
邓华建议,首要任务是控制水源,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同时,要消灭蚊虫滋生地,特别是在帐篷周围的垃圾等区域。此外,还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老鼠等可能传播疾病的动物。“水和食物管理好,灾民安置点周围的生活环境控制好。如果能把传染病相关疫苗跟上,才能防止疾病传播和进一步的灾难发生。”(采集:文静、卢秋月 编辑:金婵 来源:九派新闻 记者:李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