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健康行业融媒体传播平台,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传播卫生健康好声音为宗旨,提供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动态、宣贯卫生政策、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及医院管理、临床前沿、医养结合、中医中药、健康公益等方面权威的报道,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展示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瞄准重点难点 落实深化医改任务[ 2024-11-13]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卫晓建 字号:() () 阅读量:16156

   11月6日,在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圆桌论坛五上,众多专家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讨深化医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谋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促进“三医”进一步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协同的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刘远立表示,“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明确“一个共同目标”,即突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和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政策协同意味着各项改革政策目标一致、措施协同,创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跨部门工作机制。“比如,探索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包括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领导小组,以及‘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家委员会,定期会商,及时沟通,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难点、堵点问题。”刘远立表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秦坤认为,应加强“三医”的综合监管。“在医疗方面,已建立医院巡查、处方点评等相关制度,同时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分析、引导服务行为。医保、医药同样建立了相关监管机制。”秦坤表示,后续要形成“三医”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监管格局,更好地规范服务行为,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使医保基金更安全、更可持续。

  要实现协同,也要充分认识“三医”的定位。与会专家认为,医疗要提供优质高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医保要发挥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作用;医药则是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三者各自的约束条件有差异,如何实现动态平衡、协同发展,是下一步面临的关键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娄洪说。

强化以公益性为导向

  如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也是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公立医院是医药卫生领域供给链、需求链、创新链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三医’各项政策的汇聚点,其公益性的实现程度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息息相关。”秦坤表示,坚持公益性、扩大普惠性、提高可及性,既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又要控制好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关键是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

  在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方面,专家表示,要根据医保基金筹资水平、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费用空间等,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补偿医疗服务成本。在完善薪酬制度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薪酬总量,优化薪酬结构,逐步缩小各层级公立医院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占比。

  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延伸性上,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东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向记者介绍:“基于前期开展的‘基于5G的远程医疗提升老边少地区脑血管再通率’项目经验,通过定期远程培训,帮扶西部一些老边少地区建设标准化急救团队,建立了主中心24小时5G响应的多学科联动会诊模式,实现了多个地区溶栓治疗零的突破。”

  专家表示,下一步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建好用好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医疗服务模式。

 

发挥好医防两支队伍的力量

  《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专家认为,要强调预防为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要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国务院参事,国家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继乐表示,面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应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共治,发挥好医防两支队伍的力量。

  在推进医防协同融合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找准发力点、完善分工协作与融合的机制。常继乐介绍,近年来,多地落实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以及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突出了医防责任共担。

  今年年初,国家疾控局在浙江省温州市、甘肃省兰州新区启动医防协同融合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改革路径。常继乐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印发相关方案,建立更高效协同、措施完善的工作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医防融合进程中大有可为。刘远立认为,越到基层,越应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和抓手,为全面推进医防融合工作筑牢根基,让更多家庭医生从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转变为辖区居民健康的管理者。

  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离不开广泛宣传引导。专家指出,要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

  围绕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表示,需要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打造更多平台、提供更多保障。

  在临床一线已深耕40余年的周东认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工作者应当瞄准临床实际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疑难危重症及重大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高负担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新药研发、诊疗方案优化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不可否认,我国在新药研发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周东表示,要实现突破,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联合研究,并利用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中医药疗效,以此开发更具创新性和国际竞争力的药物;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指南,用中国数据、中国成果书写“世界证据”。

  专家还指出,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人才问题。比如,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加快培养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的青年科技人才。(采集:王艳东、纪洪杰  整理:卫晓建  来源:健康报网)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