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单点突破,带动全局” 跑出服务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下称千医)成立于1960年,经过几十年的开拓创新,已建设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预防、急救于一体的省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然而,地处人口大省,周边名院林立,千医无疑需要走出一条快速缩短与名院差距的奋进之路。随着中国公立医院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千医也开始步入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一、“单点突破”——赋能新质生产力
通过“突出重点、发展强项、扶持特色”,将优势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特色专科为龙头带领其他专科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一)器官移植技术持续领跑山东
器官移植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承载着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治疗的“最后希望”。作为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肝、肾、心、肺、胰腺等多种器官移植执业资质的医院,千医一直将器官移植作为重点打造的特色技术品牌,持续提升器官移植技术水平。目前,千医器官移植手术数量、手术成功率以及患者长期生存率均进入全国前列,在领跑全省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同时,为众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打开“生门”。
(1)肺移植技术重燃“生命之光”
肺移植技术是治疗终末期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供体短缺、手术难度大、术后管理难、并发症多等因素,国内能开展肺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并不多。在临床工作中,千医成立专门肺移植团队,包括胸外科、手术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影像科、输血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成员,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近日,千医一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的双肺移植手术,让一名外省患者重获“生”的希望。
(2)持续提升肾脏移植技术水平
肾脏移植是挽救尿毒症患者的可靠医疗手段,也是一项成熟稳定的器官移植技术。自1991年成功开展第一例肾移植手术以来,千医肾脏移植团队在常规肾脏移植手术、活体肾脏移植手术、围手术期精准处理及术后排斥反应尤其是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术后蛋白尿、BK(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原发病复发等诊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常规开展多例“双侧巨大多囊肾切除+同期肾移植”、合并复杂基础疾病的肾脏移植、儿童肾脏移植等都做成了常规手术,引领着山东省肾脏移植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科研创新。在过去的2023年,已高质量完成276例肾脏移植手术,移植数量省内排名第一。
肾脏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和移植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提升术后患者管理水平,肾移植团队为每一位肾移植患者都制订了精细化、个性化的术后管理方案,并为每一位肾移植患者配备病情记录本,便于患者在术后复查时,不同医生通过档案快速了解患者情况。
目前,该院肾脏移植团队接诊了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肾移植患者。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慕名来此,寻找新生的希望。作为国家肾脏移植技术质控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研究所、山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委单位和山东省人体捐献器官获取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单位,该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肾脏移植技术水平,促进区域医疗水平同质化发展。
(3)打造肝移植领域新高地
近年来,因终末期肝病导致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危重患者时有出现。作为省内最早开展肝移植手术的医院,自2002年至今,山一大一附院肝移植肝脏外科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终末期肝病诊疗经验,尤其是自2023年以来,该院肝移植肝脏外科团队多次牵头组织终末期肝病多学科联合诊疗,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紧密合作,让终末期肝病患者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精确、高效的诊疗,目前,该团队开展手术日臻成熟,单次手术时间持续缩短,在省内率先将诸多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包括小儿亲体肝移植、原位肝脏移植、背驮式肝脏移植、减体积肝脏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跨血型肝脏移植等各种术式,共完成肝移植79例,移植数量位列省内第二位。
不久前,千医肝移植肝脏外科在终末期肝病多学科联合诊疗支持下,成功救治一名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消化道出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多发感染的患者,将患者从生命危险边缘救回。
(4)攻克复杂病例心脏移植难题
2003年,千医完成院内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踏上了外科手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征程。之后,该团队通过实施复杂病例的心脏移植,不断攀登医学高峰。目前,山一大一附院心脏移植手术病种涉及各种心肌病、终末期瓣膜病、冠心病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该院还持续关注前沿技术进展,2022年,完成山东省首例最小最轻、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让众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多了一种治疗选择。在过去的2023年,共完成心脏移植30例,位于全国第九位,创历史新高。
(二)打造山东省微创技术品牌
千医坚持“外科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机器人化”的诊疗理念,在省内着力打造微创技术品牌,在内镜、腔镜、介入、消融等微创技术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在省内较早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探索实践。
(1)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更安全、更精准、更舒适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其设计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术者通过控制台操作机械臂完成手术,形成“医生—机器人—患者”的三者共融。手术机器人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高清、逼真、立体的手术视野,同时,灵巧的仿生360°旋转机械手腕更适合在狭小的手术腔隙内完成精细的手术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还带有震颤过滤系统,通过机械臂可以有效的滤除人手的自然震颤,使主刀医生的操作更加平稳,增加手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度。也是因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能更好地发挥术者精湛的技术,比普通腔镜手术更安全、更精准、更精细、更舒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代表了一家医院的手术理念和技术水平,医学人工智能也代表着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
作为胸外科机器人手术的领跑者,自2023年5月起,田辉带领千医胸外科团队,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为平台,致力于“机器人+微创手术”的推广,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截至8月1日,团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300例。
(2)Tubeless—为患者康复按下快进键
外科医学的发展有三大趋势:微创、AI技术发展和加速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是希望病人到了医疗机构能够更安全、更舒适、更满意。医疗机构终极追求就是让病人能够安全、舒适和满意。Tubeless技术的开展,正在帮助其实现这一目标。千医从今年3月份开始开展Tubeless手术,短短4个月时间已累积超过100例。该技术的实践为患者的康复按下了快进键,部分手术甚至能做成日间手术。大幅度降低了患者术后的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费用,加速其康复。
二、“带动全局”——跑出服务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打造“住院日间化”理念
千医专用日间手术室于2023年9月正式启用,日间手术占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1个专科22个亚专业开展日间手术术式超283种,患者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医疗花销进一步降低。2024年4月,千医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授予“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资质。
(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
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MDT为基础,探索专病专科中心化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推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患者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和住院等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推进床旁入院和诊间、床旁结算服务模式,打造医防融合的服务新模式,满足医生与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倡导“医院门诊化、住院日间化”的发展理念,千医大力推行MDT、加速康复外科(ERAS)、中西医结合、日间化疗、无痛诊疗、“无障碍就医”等新型服务模式,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同时,千医高度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合作共赢”的建设原则,通过院级层面组建医联体、科室层面组建专科联盟,并积极搭建远程医疗协作平台、探索跨省医联体合作等方式,不断推动分级诊疗、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各项服务‘一次办好’
为优化诊疗流程、完善资源配置,降低患者就医成本,自2023年,千医根植“无障碍就医”理念,出台了21项举措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四)医疗质量全面监控
为致力于不断完善医院层面统一管理、职能部门靠前协调、临床医技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医院技术力量强、团队协作好的优势,守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千医建立了一个由医院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科室质控员质控组成的四级医疗质控网络,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对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采集:马宏源 编辑:金婵 供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