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医师之称,有双重身份和使命——医者,用心呵护患者;师者,培养青年医生。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一位从医四十多年的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薛富善教授,跟随他的学生高颖和袁玉静的目光,感受他的亦医亦师之路。
薛富善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联合教研室主任、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和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教研室主任,不仅是一名临床麻醉医师,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亦医亦师,医者,救死扶伤,点亮生命的希望;师者,教书育人,点燃人生的希望。他拥有双重天职,从1979年进入医学院校,学医、践医到传医的四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和教学第一线,用大爱诠释医者仁心与师者爱心。他热爱自己这份神圣的“双师”职业,将忠心献给医疗与教育事业,将耐心与细心献给患者,将爱心与关心献给学生。
他说,教师和医师的共同特点是要有极大的责任心和爱心,“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带教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他四十年如一日,执身为教,不仅传播知识,更在学生心中播撒和孕育仁爱的种子,2015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一、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德行。薛教授经常向年轻教师强调:“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他特别重视学生政治素养和人文思想的培养。他认为,政治素质是做临床医生的第一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只有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识大体、顾大局;在分析问题上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头绪分明;解决问题才能够抓住要害,行止有度。无论是怎样老的先生,还是怎样小的学生,这都是要共同完成的“作业”,并以一生实践之。
薛教授注重科室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党员示范岗建设、争做服务标兵、创先争优活动、每周工作例会、阶段性工作会议等工作形式,不断锤炼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责任意识,使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凝心聚力,牢固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形成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和行动同步的团队精神。目前科室已经形成一个团结、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集体,连续3年获得医院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学基地,连续两年获得优质护理示范病区,2022年入选医院管理中心“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过去5年中,2名青年教师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3名青年教师入选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青年人才培养“青苗计划”,3名青年教师获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26人获讲师资格。教学研究项目获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作为科主任,他关心年轻医生的发展;作为老师,他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每一件事都记挂在心上,及时了解情况和响应每个人的诉求,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有呼唤,他都随叫随到。学生无论遇到临床问题还是科研问题,他都及时耐心辅导,对学生严而有度。
他说,“老师不仅要教授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注意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因为一个人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将使人受益终生”。
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薛教授表示,“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临床医生,是我人生最美好的追求。敬畏生命、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是我最大的心愿”。四十多年来他坚守临床和教学一线,从不间断钻研医疗技术和教学业务,他从临床工作中学习,从书籍、文献中学习,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探索,不断创新,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临床与教学相结合。薛教授积极推行治疗上以“病”为主、服务上以“人”为主的理念,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勇担重任。
薛教授住在医院附近,5分钟的距离,但却很少回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中,犹如苦修的僧侣那样,不过薛教授说这是他的乐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手术室经常加班加点,即使最后一间手术室关灯,他的办公室仍然是亮着的。
长夜漫漫,唯有热爱;道阻且长,唯有奋斗。至今薛教授已经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论文占95%以上;获国家专利80多项和国外专利10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项;主编和主译专著15部,主编的专著《现代麻醉学技术》在2000年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2017年获中国杰出麻醉学研究奖,2018年获中国杰出麻醉医师奖,2019年获吴杨医学医药奖,2020年获健康中国健康卫士。
四、甘为人梯,以情育人
在教学中,薛教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把他们当朋友,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互相尊重。他说,青年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立意新颖,有很多可学习之处,正是教学相长,彼此促进。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达到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在薛教授眼睛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国家栋梁;在他的课堂中,成就的是未来医学的希望。(转自新华网)
作者: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高颖、袁玉静,同为医院优秀青年岗位之星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