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涂悦清 编导 林涛):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3月15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为92.41%。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疫情暴发初期就前往武汉,后又担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院长一职。直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累计收治的560多名轻症患者没有一名转成重症。央视网记者专访刘清泉院长,听他讲述疫情下的中医故事。
央视网记者:您作为中医急危重症和呼吸疾病方面的专家,也经历了17年前的非典,在您看来此次新冠肺炎和非典有何不同?
刘清泉:2003年的非典应该说中医从没有参与,实际上到结束之前,中医才开始参与治疗,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那么,这一次新冠肺炎和非典时期差距就很大了,应该说,很早,中医药就已经参加这一次抗“疫”的各个环节,去战斗也好,斗争也好,就去做了。
在这里面我们中药起的作用,比如说,对于轻的和普通型的,肯定它的治疗疗效是确定的,更重要的是它疗效体现在哪里,是非常庞大的人群,它转成重症和危重症的人数和比例在下降。那么,你要知道它转成重症和危重症人数下降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的重症和危重症的死亡率就会下降。危重症的死亡率很高,重症死亡率也不低,那么我把它绝对人数下降以后,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把整个群体死亡率下降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央视网记者:您作为这次中医专家组副组长,提出了哪些建议被采纳和实施?
刘清泉:实际上中医的整个治疗,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说我提到什么谁提到什么而去做,是大家伙共同协商的结果,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整理的。我只不过是来武汉来得最早,看病人看得最早,对病人的整体认识可能会稍微早一点,给我们制定国家的中医诊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素材和模板。
央视网记者:江夏方舱医院是这次唯一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您作为这家方舱医院的院长,在轻症患者的治疗上采取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和别的医院有哪些不同?
刘清泉:应该说这一次应对新冠肺炎,方舱医院的建立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方舱医院的建立使我们武汉对收治病人真正做到了床等人、应收尽收。当然我管的方舱医院确实是突出中医的元素,以中医为核心,我们戏称它为“江夏方舱中医院”。
在这里面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中医综合治疗的手段,对于新冠肺炎,我们采取的是中医的汤剂为主,每天给病人以汤剂来治疗。
有一些病人对中药不信任,怎么让他能够很快地去接受这样治疗,我们采取从疗效让他看出来(的办法),最终接受中医的治疗。
央视网记者:我们知道江夏方舱医院里面的医护人员来自好几个省市,您作为院长是如何进行管理和工作分配的?
刘清泉:来自5个省,可能将近20家医院,都是中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的这样一个团队。当然有一个前提,天下中医是一家,文化是相通的。把这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凝聚到一起,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我们来干吗?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把目标定得很清楚,我们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了战胜疫情,一切为了我们病人的好转、痊愈。那么我想这个目标定完以后,我们大家的劲都往一处使了。
央视网记者:我们说中医的诊断方式有望闻问切,这次在方舱医院中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和护目镜,这样对诊断病情有影响吗?
刘清泉:当然有影响了,不方便。这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手段。我们不方便也得一步一步地去实施,尤其是望诊上,可能大家的困难更多一点,它通过护目镜,护目镜有时候有很多水蒸气,所以说我们整体遇到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摸脉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有些专家甚至为了摸脉更准确,他可能戴一层手套。我们严格规范是戴三层手套,那么可能有的戴两层手套、戴一层手套,以保证我们切脉的准确度。
央视网记者:疫情结束之后,对于您个人来说,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刘清泉:反思反思再反思。思考,要在整个疫情应对的过程中,思考我们的得与失,思考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要思考我们中国在针对这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里面,我们如何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能够提高疗效,迅速地扑灭所有的疫情。这是我最想要做的工作和事情。
央视网记者:武汉这座城市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刘清泉:正像大家一直在讲的,武汉是一个英雄城市。武汉确实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强硬的隔离手段下,最终取得战“疫”胜利。不出门,坚持不出门,坚持再坚持再坚持,最后我们取得胜利。这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