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投票中心
“回顾历史,瘟疫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大敌。医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科学认识依然是浅薄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日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新冠系统研究阶段总结及进一步工作部署会上说,相较于其他病毒,新冠病毒是一个极为懂得如何利于自身繁衍的“完美级”病毒,它具有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性。
轮廓每天都变得更清晰
SARS、人感染N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热……进入21世纪以来,平均一两年全球范围内就会有一起重大传染病疫情。
然而没有一种病毒可以和当下的新冠病毒相提并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健伟说,全球战“疫”马上期满一年。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它们或彼此印证,或彼此对立,甚至相互矛盾,但并不影响人类探索的脚步。
不久前,科学家已知悉,人体在感染新冠病毒10天左右产生抗体,但随着时间流逝,抗体水平会逐渐降低。10月12日,美国研究人员发布研究报告称,对美国首例二次感染病例的分析显示,感染过这一病毒不一定能转化为完全免疫。但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感染6个月后免疫细胞仍对新冠病毒有反应,但尚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能让人类更好地防止被二次感染。
变异和传染性、抗体保护性、疫苗、特效药物和疗法、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特征、康复患者后遗症研究……大量问题的研究每天都有新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时刻突变,复制和感染能力显著变化,并导致患者病情差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团队则发现,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起病均轻,7天至10天向重症发展;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发现,已出院的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病毒2个月~3个月后仍有呼吸困难、疲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可在人体皮肤上保持活性长达9小时,这一时长是流感病毒的5倍;美国研究人员研究报告显示,将聚集人数限制在10人或以下,有助于显著减少超级传播事件,进而减少整体感染人数……新冠病毒的轮廓每天都变得更清晰一点。
“团结”试验平台已做好准备
到目前为止,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仍然有限。“这个病毒毕竟才发现不到一年。很多病毒即使研究了几十年也还没有完全了解,比如艾滋病病毒。”王健伟说。
早在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决定开展一项大型的“团结”临床试验,旨在帮助找到新冠肺炎有效治疗方法。10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项覆盖了30多个国家的治疗试验的中期结果表明,瑞德西韦、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干扰素疗法似乎对住院患者的28天死亡率或COVID-19住院病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使在疾病大流行期间,开展大型国际试验也是可能的。
据悉,“团结”试验的全球平台已准备好快速评估有希望的新治疗方案,有近500家医院可以作为试验地点开放。正在考虑对新的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抗SARS COV-2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评估。
“全世界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摆脱这次大流行,那就是通过科学。我们需要诊断制剂来检测和限制这种病毒的传播,需要疫苗来提供长期保护,需要治疗来在短期内拯救生命,需要社会科学来理解行为和社会影响。”世卫组织研发蓝图科学咨询小组主席Jeremy Farrar博士说。
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有哪些?王健伟认为,首先,需要加强病原学与发病机制相关的基础研究。许多科学问题有待阐明,比如病毒溯源,病毒感染复制、与宿主相互作用及致病机制,免疫持续时间,病毒免疫反应特性与机理,病毒传播机理与变异规律,特别是病毒变异对其传播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第二,治疗药物与新型疗法的研发;第三,筛选有效疫苗,并关注是否存在抗体增强作用(ADE)、疫苗有效性的替代评价指标、免疫维持时长和强度等。此外,开展抗原检测试剂研发,以及可穿戴智能检测设备、非接触式综合体征检测系统等的研发,以丰富检测手段。
链接
“作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一时间汇集院校内外优势科研团队,研、医、产联合攻关,搭建了全链条的科研体系。”王辰介绍,医科院先后立项支持应急攻关项目28个,资助经费近1.9亿元。
同时,医科院联合院外研究机构搭建了前线、后方协同作战的科研基地和平台:在武汉、深圳等地成立传染病诊治研究中心和防控研究中心、感染病及肿瘤研究中心;在湖南、浙江、广东等地成立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站,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建立了多个院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单元。
“2003年SARS疫情暴发,病原确认用了三四个月。这一次,与兄弟单位合作,只用了几天时间,共同确认新冠病毒是导致疫情的病原体,并代表国家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分享序列,为全球疫情防控拉响警报。”王健伟说。
科技攻关成果显著。如研发的核酸检测试剂盒被列入世卫组织应急使用清单;建成首个动物模型,对140多种药物和23个疫苗进行评价;率先报道新冠肺炎临床特征,率先验证病毒经呼吸道飞沫、气溶胶、粪口、结膜等途径的传播能力;开展可利霉素等自主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恢复期血浆治疗研究;以多条技术路线研发应急疫苗,灭活疫苗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