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极高,而且在医药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可谓文、医、养皆通的代表性文人之一。
苏东坡从政生涯坎坷,一生在宦海中沉浮。在乌台诗案中,他遭受诬陷,身陷囹圄,饱受牢狱之灾,险些殒命。他屡遭朝廷贬谪流放,辗转流离于凤川、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杭州、颍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但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百折不挠,不甘沉沦,坚持为民,为百姓所拥戴。
古往今来,俊秀的巴山蜀水孕育了灿烂的巴蜀文化。“文宗自古出西蜀”(郭沫若语),苏东坡正是文人雅士中爱好医学、注重养生的代表性人物。
热心医事,创办安乐坊
苏东坡文而知医,在文学与养生两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医学和养生学颇有研究,更注重身体力行。他非常注意饮食调养,坚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宽胃以养气”等养生原则。他在《安州老人食蜜歌》《服生姜法》《服茯苓法》《桂酒颂》《漱茶说》等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服食蜂蜜、生姜、茯苓、桂枝、茶等药食的方法和功效。苏东坡喜结交道士、禅僧,受到他们的影响,常静坐养性。他在海南儋县建了一个亭子,名曰“息轩”,专门用于静坐养生,安神静志。他还结合中医气血理论自创气功保健法,包括卧息功、步息功、爬行功和桥功等。
苏东坡被贬谪流放之地大多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且医疗条件低下,他能寿近古稀,皆得益于他深究养生之术,力行养生之法。通过精神情志修养、药物内丹、形体活动、注意饮食等多种方法养生。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爱美食,喜品茗,乐山好水,即使面临困境仍乐观豁达,甚至苦中作乐。
明朝末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王如锡喜读苏东坡之书,他广泛收集整理苏东坡有关养生的书信、诗词、论著以及旁人对苏东坡养生的相关记载,编撰成《东坡养生集》一书。这本书全面反映了苏东坡的养生思想,名士王思任、盛宾对其评价颇高。清康熙三年(1664年)江苏淮安人丘象升对这本书进行了点评,并刊刻印行。全书共分为12卷,内容涉及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等方面,核心思想是“和”“安”,认为养生“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养生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东坡学问渊博,热心医事。元祐四年(1089年),在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府期间,“杭州大旱,饥疫并作”,他多方筹措救济饥民。次年又私捐黄金五十两,加以府库纹银,创办了一所病坊,名为“安乐坊”,收纳贫病交加者,三年间治愈病者数以千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医院的国家,至唐代医院称为“病坊”。苏东坡所办的病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私集资合办的医院。
辑善本良方,撰著医书
苏东坡在医药方面也有诸多传世成果。《苏沈良方》是川派医学中重要的善本方书,以近似医学随笔的体裁,广泛论述医学各方面的问题,内容丰富,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原书15卷,是北宋末年佚名编者根据苏东坡所撰《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与沈括所撰《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整理合编而成。现流传版本分为八卷本和十卷本两种,这两种版本各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不足,故现代已有互补不足之融合版本出现。该书之方剂主要以病因、气血失调、专科及保健为依据而分为治风方、治疫方、治气血方、妇科方、儿科方及养生方等。其所载方剂特点之一是方源广泛,除名医名家外,自民间至官吏宫廷,自俗世至僧道,皆有涉猎。如自民间医家的“桂圆方”“神保丸”等,来自官吏及宫廷的“诃子丸”“柴胡汤”“引气丹”等,来自僧道的“圣散子方”“九宝散”等。
最后,笔者以一首《江城子·颂苏轼》,致敬苏东坡:
眉山望地圣祠闻。重黎民,著医文。良方集验,杏苑更增春。苏沈合编传后世,功独特,效奇珍。
文渊学薮震乾坤。拜苏门,敬人神。一家父子,千古仰天尊。豪放东坡风雅颂,才卓异,业缤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