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特色专科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投票中心
海南“奶奶医生”陈桂芳[ 2020-11-1]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4892
前不久,中华医学会授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88岁的医生陈桂芳儿科最高奖——“第八届中国儿科终身成就医师”。63年,从青春年华走向耄耋苍颜,陈桂芳扎根海南,一片大爱情系患儿,深受海南人民爱戴,被尊称为“奶奶医生”。 2020年11月6日下午,海口市龙昆南路,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的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区一楼儿科专家诊室,陈桂芳正在给孩子们看病。一下午对20多名患儿仔细问诊、写处方、给医嘱,一丝不苟。快下班的时候,“奶奶医生”特意留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一个月学会海南话 1932年农历9月20日,陈桂芳出生在广东合浦(现属广西)一个普通的家庭。 1957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广西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广东省海南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刚到海南时,环境艰苦,医资力量十分匮乏。“当时海南人民医院只有2名儿科医生和5名医士,其中一位医生还是从广东借调过来的,3个月后就回去了。”陈桂芳回忆,当时办公室有10平方米左右,一边是护士值班床,一边是医生值班床,中间是办公区。科里除了压舌板、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自制的保温箱、氧气筒外,就没有其他医疗器械了。 儿科被医生们称为哑科。孩子不善表达,医生要根据孩子的表象来判断病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带孩子看病的妈妈、奶奶们没多少人会说普通话。而有些从内地到海南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海南话。但陈桂芳硬是在一个月之内,掌握了基本的海南话门诊用语。 1959年~1961年,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海南粮食紧缺,不少儿童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维生素B1缺乏、水肿、脚气病、皮肤溃烂、口角炎、心肌炎等各种病症。有些孩子则因为吃了过多蔬菜,患上肠原性青紫病。患者多,陈桂芳和同事们一人负责一台抢救,不间断地一站就是大半天。最困难的时候,粮食不够吃,就用空心菜充饥。 “只要能行医救人,内心就是幸福的。”抱着这样的想法,陈桂芳在海南深深地扎下了根。 吃到非洲孩子刚摘的芒果 1976年陈桂芳赴非洲赤道几内亚执行援非医疗任务。抵达炎热而贫穷的赤道几内亚,当地的马拉博医院虽是首都医院,但其设备简陋,甚至比不上国内的一个农村卫生所。医院的手术医疗器械只有几把钳子和几个镊子,连做手术用的手套都缺,药物短缺更是常事。有时消毒药品用完了,大家就用国内带来的“二锅头”给手术器械消毒。 援助非洲两年间,正赶上当地麻疹大流行,患者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经常有新生儿破伤风、恶性疟疾特别是脑型疟疾等危重病人。除此以外,医疗队还要面对疟疾等烈性流行性疾病的考验。两年间,医疗队中8名队员都感染过疟疾。 既要挽救生命,又要面临跟病人同样的生命威胁。陈桂芳面临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困难。但每次面对患者,她却像在一瞬间内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曾有一个8岁的男孩肚子疼,痛苦地在地上直打滚,医院没有B超,无法确诊病情。陈桂芳细心查体,摸到孩子腹部有一团一团的异物,很可能是胆道蛔虫。当地医院院长建议手术将蛔虫取出。但考虑到孩子太小,陈桂芳决定保守治疗。为了给孩子止痛,她用尽了所有的止痛药,仍然无济于事。后来,她干脆戴上手套,把手指伸进孩子的肛门,掏出了装满一青霉素盒子的蛔虫。 孩子的肚子不疼了。他把陈桂芳叫作“中国好妈妈”,经常爬到树上,亲手摘下两个新鲜芒果送给她。 赤道几内亚的日子很艰苦,新鲜蔬菜非常少,陈桂芳和医疗队同事自己开辟了菜园种菜。当地的孩子们也主动过来帮忙。到了周末,中国医疗队员们还会给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发放食品药物。 援非两年多,很多当地老百姓都深深感谢这群从中国来的朋友,常常顶着烈日从遥远的山区给他们送来芒果、香蕉、咖啡。有的孩子父母为了感激陈桂芳这位“中国好妈妈”,甚至给自己孩子的名字冠上“陈”姓。 做碗很香的瘦肉汤 1986年,海南登革热突发。海南人民医院儿科一下子就接到数十位患儿。当时,登革热、出血热死亡率高,临床个案较少,常规办法抢救后很多患儿依然咳血不止,生命垂危。危急之际,陈桂芳决定超剂量使用脑垂体后叶素对病人进行止血。奇迹出现了,随着药物剂量的逐步加大,患儿停止咳血,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当时治疗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她用这种办法治愈了一大批患者。 在海南,陈桂芳把精湛的医术运用到“维生素B缺乏症”“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疾病治疗中,并创新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先天性弓形虫病,让患儿双目复明…… 1973年,琼海经历强龙卷风,灾后防疫形势严峻。陈桂芳随医疗队到琼海乐会卫生院义诊整整一年。有一次,村里送来一位危重病儿,抢救了几天,家属没钱,想放弃。但陈桂芳不答应,她甚至想抽自己的血来给患儿输血,后来被同事夏兰先“抢”着输了血。事后,陈桂芳亲自到厨房煮了一碗瘦肉汤给夏兰。“那瘦肉汤很香很香。”夏兰说。 那个时候,海南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热带传染病高发,一些高发疾病的病因搞不清楚。 比如,地中海贫血在海南高发,但人们对这个疾病所知甚少。1979至1981年,在陈桂芳组织海南岛(汉区)县以上医院,对11773例新生儿脐血进行了血红蛋白电泳检查。1986年第4期《中国新生儿科杂志》发表了陈桂芳的《海南岛万例新生儿∝-地中海贫血调查报告》,1987年,这个报告获海南行政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基础性调查也为海南地中海贫血的救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送出的、珍藏的礼物 2006年3月,陈桂芳在单位体检中发现患上了乳腺癌。但查出癌症的第二天,她就又回到儿科门诊工作。她心里放不下生病的孩子们。 之后,陈桂芳进行了手术,200多名患者家属听说后,不约而同来医院看望她。有的就为站在病房门口,从门缝里看上一眼。 2007年3月7日,74岁的陈桂芳做完6个疗程的化疗和32次放疗,瘦了4公斤。癌症初愈,她再次穿上心爱的白大褂,在病患的企盼中回到了儿科诊室。 儿科医生紧缺是全国难题,常常超负荷工作,委屈多,收入少,但陈桂芳从不抱怨。她总是为病人考虑,尽量使用效果好、价格低的药。所以找她看病的人很多,有些家庭三代人都做过她的患者。 有一次,陈桂芳接诊一个8个月男婴,脸色苍白,每天夜里闹10多次。陈桂芳判断是贫血、缺钙。血液化验很快印证了她的判断。因为孩子太小,她建议孩子少吃药,尽量用食补的方式治疗。 2014年,陈桂芳被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返聘,以80多岁高龄继续为患儿看病。“奶奶”成为院里所有人对陈桂芳亲昵的称呼,大家都佩服她。 “奶奶医德是最好的。”这几年一直跟随陈桂芳的护士梁敏说,奶奶经常把电话留给患者,时间久了,陈桂芳家里的电话就成了病情咨询热线。 前些年,陈桂芳和夏兰到上海参加会议。二人逛街时,陈桂芳买了不少漂亮的小衣服、小玩具,而且每一款都是好几件。夏兰很奇怪:“你的小孙女都长大了,为什么买那么多?”陈桂芳回答:“许多小朋友找到家里来看病,我总要给他们带点小礼物让他们高兴啊!” 如今,陈桂芳看护过的孩子许多都变成青年、成年、老人,她也从孩子口中的“陈姐姐”“陈阿姨”变成了“陈奶奶”。而她家里珍藏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也全是曾经的小患儿惦念她、甚至从全世界各地给她带回的礼物。“有些孩子哪怕是出了国也经常打电话或回来看我。”提到这些,陈桂芳笑得格外灿烂。 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陈桂芳奶奶还是坚持每天出门诊。医院考虑老人情况,每天限号20个,可老人家只要有患者就医就一定会加号。有时候,一天能看30多个。 虽然患有骨质疏松、肾结石、痛风,但为了准时上班,陈桂芳到现在还是每天6点起床,8点到岗。因为患儿太多,还常常要推迟下班。 2014年7月8日,海口遭遇了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那天下午,明知有台风来,但陈桂芳仍坚持坐诊。晚上回家的时候,因积水太深,奶奶就在车上过了一夜。 在记者采访的前不久,医院给奶奶过了88岁生日。蜡烛和鲜花的映衬下,老人很高兴。 63年行医历程,一甲子流淌在宝岛天涯。陈桂芳治疗的孩子可以以10万计,她还为海南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儿科医生。当然,陈桂芳自己也收获了很多肯定与荣誉,包括2006年第三届中国医师奖,2015海南十佳好医护,又作为海南唯一入选者登上“中国好人榜”的名单等等。 陈桂芳说:“我是一个平凡的医生,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现在儿科医生还少,我的初心就是多做一点,多发一点热。”


给我点赞


行业信息
调查活动组委会